已複製鏈結
香港文化之手中體驗
04/10/2023

 

上回講到,教師發揮「動手製作」的優勢,把學生對「中華文化」抽象、深奧的刻板印象,還原為具體、真實的觸感經驗。(見梁志華:《中華文化之動手製作》

香港文化跟非華語學生雖然相對較為貼近,惟在疫情期間面對不同限制或學與教難點,教師又是否有讓學生在手中體驗的點子呢?

(圖一:《生日快樂》封面書影取自網絡)

為拓寬學生對香港不同社區、人情的認識,有教師引入高佩聰的繪本──《生日快樂》為閱讀材料(見圖一),因應書中有大量港島灣仔街道店舖的場景描寫,縱使面對疫情反覆,難以安排學生(特別是居於新界、九龍的學生)到現場觀察,亦無阻同工聯袂親身到灣仔拍攝,為學生量身訂製學習資源,以便學生在閱讀手中繪本時,協助他們進入文本內的空間,對照其中展現的香港城市景觀變化,進而揣摩細節,以至其中透現的社區情懷。(見圖二)

(圖二由棉紡會中學借出,特此鳴謝)

《生日快樂》書內的灣仔跟學生距離未必太遠,惟小思老師散文:〈街道小店的懷念〉跟學生生活的時空距離更大,學與教挑戰亦可能更多。

 

因應學生對文中提及的昔日小店(例如:雜貨店、涼果店)較為陌生,教師因此引入「積木遊戲教學」活動。

 

通過課堂線下分組砌積木活動,配合視覺型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學生可以發揮感官(視覺、觸覺等)、思考和想像能力,輔以課外線上視像短片內小店、小檔(例如:大排檔、報紙檔)等的「小城故事」與真實場地、人物等片段,加深學生對景物和人物的觀察印象;再配合教師提供寫作的鷹架(見圖三),順利完成快樂而有效的寫作任務。在此例子中,教師善用積木遊戲,為學生提供實踐和運用語文的機會,亦同樣發揮了動手做的效果。

(圖三由棉紡會中學借出,特此鳴謝)

以往我們可能以為文化對非華語學生是遙不可及的,原來通過「體驗式學習」,文化反而是學生「觸手可及」的!通過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的學習活動,學生體會「具體經歷➞觀察反思➞提煉經驗➞積極實踐」,由體驗、反思、歸納經驗、繼續實踐的持續學習與思考過程,深化學習成效。(見圖四)

(圖四:修訂自戴維‧庫伯 (David A.Kolb) 的「體驗式學習循環」

 

除了以「動手」方式體驗文化,「動腳」又是否有學與教的攻略呢?

 

有!──欲知細節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