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AI與非華語中文教學(三)
15/11/2023

 

相信很多老師在我們的工作坊試用過POE和其他教學相關的AI工具後都會產生很多疑慮:學生會否依賴甚至沉迷AI?未來哪些工作會被取代?我們還能教給學生哪些AI不知道的知識?學生未來需要什麽能力才不會被AI取代?

本周想爲大家介紹一本書《AI如何重塑教育》,書中其中一個小故事,一九九七年,IBM的超級電腦戰勝了世界西洋棋高手後,被譽爲人工智慧之父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閔斯基(Minsky)問著名語言學家杭士基(Chomsky)覺得人工智慧是否很强,然而杭士基的回覆卻是:「舉重比賽中看到推土機比人類厲害,有什麽好興奮的?」

各位老師還記得自己中學第一次光明正大於數學課使用計算機的感覺嗎?雖然有了計算機後大家可能連最簡單的加減數也懶得心算(我就是😄);但相信大家不會否認,即使有了計算機,我們數學並不會退步,因爲有了機器輔助,我們的數理能力能推至更高層次,而學習初階段仍然要打好基礎。AI的出現也很相似,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在AI普及前,我們的學生需要打好哪些基礎?書中提到三種能力,很值得大家思考。

一,批判思辨能力

AI提供了大量的多媒體資訊,但其中可能存在謬誤、偏見或不準確的內容。擁有思辨能力的學生可以運用批判性思維來評估資訊的可信度和真實性,從而避免受到誤導或虛假資訊的影響。AI技術的發展亦會帶來了許多倫理和社會問題,如抄襲和侵犯個人隱私等。思辨能力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分析和評估這些問題,形成獨立的觀點,並能提出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二,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令學生能主動探索知識和尋找解決辦法。現今世上已有的知識内容,AI通通學得比人類又快又好,學生更需要有主動學習的態度,積極運用AI技術,開展創新研究和解決現實問題。老師應鼓勵學生問「爲什麽」,要學會提問,才能獲得學問。故此,現在即使在初小階段,很多學校都增加了專題式學習,培養「製造問題」的人才,激發内在學習動機,跨越課程和教科書的局限。

三,應變能力

隨著AI技術的發展,工作和社會環境不斷變化,沒有人知道未來世界會變成怎樣,學生需要具備適應新環境和快速調整的能力。彈性應變能力使學生能夠靈活應對變化,包括學習新技能、適應新工作模式和與AI合作。此外,彈性應變能力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快速變化的AI時代中保持競爭力

 

(圖片取自:網絡)

《AI如何重塑教育》這本書深入淺出,以教師的角度出發探討AI,語言淺白,文科出身的我亦能輕易看懂,非常推薦大家閲讀,對於初接觸AI學與教的老師可以説是「雞精書」。下期我們會繼續跟大家討論AI與香港中文教育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