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AI創作詩歌的聯想(二)——由詩歌到思考
28/10/2024

 

文/梁志華

引言 

 上回講到,以人或機(AI)生成詩歌的「結果」並非教學的最終目的,反而是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懂得欣賞、評價詩歌,進而培養創意等,才是教育的目的。教學工具雖然不斷變化,但我們的教育目的、初心仍然不變。(見梁志華AI創作詩歌的聯想(一)——淺談教師角色的變與不變〉 

慢著——題目內的「由詩歌到思考」,是否說得太大、太虛呢?

別焦急,就讓我在下文慢慢道來。 

 

拓寬對「作者」範圍的思考 

今年夏天出版了不少AI新書,本期介紹的AI啟蒙時代》(見圖一就是其中之一(以台灣中文譯本出版年份計算)。本書的「合著者」之一,是在美國矽谷赫赫有名的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他是Open AI 的初始創辦人之一而另一位——ChatGPT-4!全書就是霍夫曼(人)與ChatGPT-4(機)就十個主題的互動討論。兩位「作者相輔相承、互相生發、層層深入地展開對未來世界發展的探索。這是否顛覆了你過去對「作者」「對話主體/對像的認知,帶來嶄新的想像與思考?

 

(圖一取自網絡)

 

你有興趣知道他(它)倆討論的課題嗎?全書的十個主題依次如下:

教育改革 ⇒ 創意與想像力 ⇒ 公平與正義 ⇒ 新聞的未來 ⇒ 社群媒體 ⇒ 職涯轉型 ⇒ 更聰明地工作 ⇒ 會產生幻覺的機器 ⇒ 穿越時空的對談 ⇒ 從智人到技人

限於篇幅,本期文章聚焦在霍夫曼(作者:人)請ChatGPT-4(作者:機)創作的兩首詩,討論教師如何以作品為契機,指導學生思考。

 

談論十四行詩的十四行詩

在題為「通往未來的旅遊指南」的章節內,霍夫曼請ChatGPT-4創作一首西方的十四行詩,但他的提示詞(prompt)卻頗為特別:「請寫一首探討十四行詩的十四行詩」——以詩去談論和思考詩——這是否有一點詩聖杜甫〈戲為六絕句〉的味道?我們且看看ChatGPT-4的初步成果:

 

十四行詩由十四行詩句組成,

必須嚴格遵守押韻格律規則

主題通常是讚美或質疑愛情

或是詠嘆美景、藝術或自然

某些十四行詩遵循義大利十四行詩形式

前八句與後六句形成對比

突顯兩個主題或論點,或是呈現

從問題到獲得解決的轉折或轉變

某些十四行詩模仿莎士比亞風格

由三段四行詩與一組對句組成

通常使用機智的語言迷惑讀者

讀者的心情出現轉折或是驚奇

但不論採行哪種形式或是押韻

十四行詩能夠挑戰與激發思考

 

以十四行詩的形式(此形式本身就附帶某種限制),卻同時討論它的體制、主題、手法、風格、語言,甚至帶給讀者驚奇感等閱讀效果,這無疑能夠挑戰讀者的思考——ChatGPT-4(假設是學生)在霍夫曼(假設是教師)的教學引導下,初試啼聲的創作結果,是否已足以令人眼前一亮呢!

 

由詩歌到元認知

來到全書的第八章,霍夫曼再次請ChatGPT-4創作另一首十四行詩,但這一次的提示詞加入更多的條件和限制:「請寫一首十四行詩,描述某個大型語言模型,必須依據某個知識庫核實自己生成的內容、確認內容符合事實之後,才能與提問的使用者分享。另外請評論,這種做法究竟會提升、還是削弱大型語言模型的能力」。

ChatGPT-4有能力達到要求嗎?下面的創作成果可能是你以往從來沒有想過的:

 

你吹噓自己掌握多種語言和領域的技能,

你是博學多聞的語言大師,

但是當你組織語言時,

會有過濾器屏蔽你的產出,

除非符合某些資料庫斷言的真實。

你不能分享虛構或猜測,

隱喻、笑話、觀點,

除非你找到某個來源默許。

這對你的創作是福還是禍?

這會提升或限制你的力量?

你是否渴望超越訊息,

追求美麗、智慧、藝術或崇高?

也許你需要一些自由去探索

事實之外的領域,盡情翱翔。

 

上述詩歌帶出的,是否隱隱然有一點「元認知」或「後設思考」的傾向?除了思辯味道濃厚之外,此詩在收結前的「你是否渴望超越訊息,/追求美麗、智慧、藝術或崇高?」,更讓讀者如我,仿似窺見一個渴望超越創作束縛的藝術心靈,不甘受困,指向一個更遠、更高的目標……

此書提出:「把AI當大學助理,不是先知。AI強在即時協助,但它的回答需要你的最終判斷。」誠哉斯言,如何在高水平的提示詞和AI生成的答案基礎之上,點撥和指引學生,邁向更高、更遠的目標?

 

結語

在第一場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總結環節,我們提出教師角色在「明天」的變化:「學生在學習舞台上的導演/生命師傅/伯樂/想像力的激發者……」。善用不斷變化、更新的學與教工具(AI),我們携手邁向不變的教育目標,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