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文化漫遊(二)之文學資源篇
29/02/2024

 

文化漫遊(二)之文學資源篇

文/梁志華

上回講到,社區內的文化漫遊資源俯拾即是,同工可以根據學校的社區作為首次考察的起點(見梁志華:〈文化漫遊之社區資源篇〉)。可是,倘要為學校學生,特別是多元文化學生組織「文學散步」,那將涉及一大批資料,包括:考察路線、文學篇章、觀察筆記,甚至學生習作等,究竟哪裏有豐富的資源可以供教師觀摩?下面就以「一個網站」、「一首作品」、「一本圖書」三個角度切入,跟大家分享學校的試行經驗。

一個網站

  可能大家對文學散步,甚至文學地景都不太陌生。倘在Poe鍵入「文學地景」,它會告訴你「文學地景是指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景觀和環境。透過對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建築風格和文化氛圍等方面的描繪,作家可以營造出一個獨特的背景,使讀者能夠更深入地融入故事情節和角色的世界。」頗吸引,但有點玄。是嗎?你希望要更具體的資料?好,那不妨瀏覽下面以香港為立足點的地景文學專門網站:

一、 「香港地景文學資源庫」——鏈接:http://hkliteraryscenes.wikidot.com/

(圖一取自「香港文學地景資源庫」網頁)

以大埔區為例,網站收錄不同作家的文學篇章,還有同一區內不同考察路線的規劃示例,更有具像的文學地圖(見下)、考察筆記工作紙示例,以至參與學生的初試啼聲之作等。

二、 「香港文學地景資源庫•大埔區示例:大埔(輕鬆散步學中文)」——鍵接:http://hkliteraryscenes.wikidot.com/15tp

那散步前、中、後有些甚麼具體活動可以規劃?以「大埔(輕鬆散步學中文)」為例,他們邀請劉偉成博士擔任導賞作家,並在散步前為師生舉行短講,分享散步時的觀察方法;而在散步過程中,參與者偶爾停步細察身旁的一事一物,作家亦會於現場為學生朗讀名家作品,讓大家沉浸在其中的「文化氛圍」(詳見以上鍵接的「活動花絮短片」);至於散步後,既可以完成示例的筆記紙,教師亦可以參考上一期提及的「多用五官」等考察方法,自行設計配合學生特性或學習需要的工作紙。

(圖二取自「香港文學地景資源庫•大埔區示例:大埔(輕鬆散步學中文)」網頁)

一首作品

    既然是文學散步,那如何藉「多用五官」等策略,引導學生初步進入文學作品的氛圍呢?

    繼續以大埔碗窰為例,詩人陳德錦博士有一組題為〈冬日,在碗窰〉的詩作,原詩有三首,限於篇幅,下面僅節錄其中第三首的簡單設計:

教師示範把詩句所運用的不同感官描寫標示出來(見每行末的括號文字。對於初起步的學生,亦可以用五官的圖像標示),逐步引導學生進入詩作文本,留意其中暗示或呈現情緒的詩句(例如綠色標示的詩句),體會詩末段由今天荒廢的遺址回想百年前的窰火。接著學生可以參考教師的示範,嘗試把〈冬日,在碗窰〉的第一、二首,甚至其他作家的作品片段所運用的感官描寫標示出來,並推敲、猜測其中的情意。

一本圖書

    你開始對文學散步、文化漫遊有更多感覺,希望多參考地景的故事?同樣以大埔為例,孔慧怡博士的新書《大埔故事》(見圖三)有哪些內容你有興趣?是「400年前的大埔工業村」?哪裏是「大埔墟第一街」?「淡水湖改變了大埔墟」?抑或是「嘉道理先生未圓的夢」?相信你和學生通過此書的故事,可以了解大埔「獨特的背景」,能夠「更深入地融入故事情節和角色的世界。」而上引Poe生成的文字亦不太玄了。

(圖三取自網絡)

    相信你對文化漫遊的興趣愈來愈濃。甚麼?以上的介紹大部分以文字為主?好,下一期我們就討論「文化漫遊(三)之圖像資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