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裝備迎接AI世代【一】
到訪深圳市羅湖區百仕達小學後感
今年度E&T的培訓主題多探討AI支援中國語文教學的可能性。當我們注視如何運用AI提升語文教學成效,發掘AI在教學上的可行性,同時,我們亦與前線老師同行,釋除老師對引入AI於教學的憂慮。這大半年在港的嘗試和發現,不難看到老師熱誠的投入大大提升試驗的成效,探索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沒想到,近月一次訪校旅程,讓我對引入AI教學注入了新的想法。
這次訪校的目的是向深圳市羅湖區百仕達小學的熊佑平校長及中文科老師,分享我們對AI注入教學的意念和構想。百仕達小學為令我們掌握學校中文教學情況和學生的能力,熊校長特意安排一寫作課節供我們觀察。課節由盧江老師教授,課堂對象為小學六年級,寫作主題為「叙事散文:時光的回憶」,期望學生於課堂約四十分鐘完成小語段創作。整個教學流程與不少香港教師的寫作教學方法相約,大致依據「寫作思維訓練」過程安排寫作活動。
其中最令我得到啟發的,就是老師在各教學環節中,刻意預留交流平台,讓學生進行「評價與交流」。學生按老師的提問和指導先自行嘗試,然後透過「評價與交流」,進行觀察及思考,接着再在修改環節中,模仿別人及修正自己的想法,以完善自己的創作。
在進行「評價與交流」前,老師會提供相應的評價「依據」,讓學生根據老師指導的方向進行觀察、思考,從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學生完成評價後,老師亦隨即作出「回饋」,以肯定學生評價的方向和想法。
從旁觀察,發現學生是身處於一個充滿「嘗試、觀察、模仿與思考」的環境中學習。老師和學生早已把「模仿」視作學習過程的一部份,且習慣在「模仿」前必需經過自己的嘗試、觀察別人的分享,並透過模仿與思考,把別人的觀點與自己的原意結合,以優化自己的作品。因此,當我們分享引入AI生成功能於教學過程中,老師的反應是十分正面,認同AI可以大大擴闊了學生可以模仿的「對象」,打破現時只在同儕間或老師提供示例作為模仿的限制。
不少人已提出在資訊大爆發的年代,學生越來越輕易掌握資訊,教學重心應從灌輸知識轉向教導學生正確掌握及運用知識的方法。此深圳訪校之行的分享,不知能否帶來我們多一點啟發,思考中國語文科的學習,應如何為學生裝備好迎接AI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