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閱讀的四個瞬間(二)之情感篇
文/梁志華
前文提到,《論語從小懂:孔子說》的作家和畫家,靈活運用不同的手法,刻劃孔子溫暖善教的形象,把他對弟子的關顧之情表露無餘(見梁志華:繪本閱讀的四個瞬間(一)之人物篇)。有教師對以圖像為主的繪本興趣日濃,相信有助多元文化學生跨過閱讀的門檻,並希望多介紹以動物為主角的作品,讓學生從中得到情感的薰陶。下面以「熊亮中國繪本」的作品為例,嘗試通過「對比」和「細節」兩個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些提議。
對比:
(圖一取自網絡)
看到圖一的封面,你的學生可能很快就指出:「我找到對比了,是威風八面的武松,正以長棍捧打老虎,牠可能快要敗下陣來呢!」對……且慢,原來此繪本的對比是多層次的,試看下面的圖二:
(圖二取自熊亮繪本《武松打虎》,圖內的方框和繁體字說明為筆者所加,下同)
原來武松和老虎都是胖乎乎的貓咪,而且均參演劇團的著名劇目「武松打虎」。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的武松貓並不威風,牠跟正在閱讀繪本的小讀者(甚至你和我一樣),因為生活瑣事(例如:賴床、遲到……)而失去方寸。由此可見,對比手法除了可以用在兩個人物/角色之間(例如:正、反;強、弱;大、小等),亦可以設定在同一角色的前、後期;台上、台下等不同處境中靈活運用。無論如何,這隻有點忙亂的胖武松貓已已經成功「入屋」,成為小讀者「關注」的對象。
究竟兩隻胖貓台上的演技逼真嗎?牠倆的表演效果如何?(見圖三)
(圖三取自熊亮繪本《武松打虎》)
兩位主角在台上的演出七情上面,完全投入!在閱讀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邀請多元文化學生「說一說」他們看到甚麼樣的老虎:牠的體型、神情、動作、所掀動的氣流/氣場等;同工亦可以結合戲劇教學,讓學生「演一演」:相比之下,武松的眼神、表情、姿勢、武器收藏的位置、膝蓋屈曲的方向等——前者的強勢與後者的被動,通過戲劇習式的「定格」,可以輕易地表達出來,而學生就「對比」手法的效果亦有鮮活的體驗。
細節:
(圖四取自熊亮繪本《武松打虎》)
為甚麼作者在主角以外,要在繪本(甚至我們所看的動畫)內安排一些小動物的配角?同工可以邀請學生在此繪本中「找一找」……花旦貓、兔子貓、小老鼠等看似毫不起眼的角色,原來一直在故事的前、中、後出現(見圖二至四),學生可以由此「想一想」:在每次成功背後,除了個人的付出以外,各位成員的參與,對群體有甚麼意義?而全書結構的線索(各部分的緊密扣連),亦可以於適當的時候,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讓學生逐步發現。
慢著,請勿落幕——你可能會問:兩隻胖貓在情感方面有甚麼變化?為甚麼老虎貓在成功演出後,主動向最好的朋友武松貓道歉呢?(見圖五)
(圖五取自熊亮繪本《武松打虎》)
原來老虎貓聽到武松貓以下的演後談:「我武松的本事也不少啊,我從來沒有真正打著他。你們仔細看,我一點兒都沒碰過他(老虎)。」請原諒筆者我不能劇透太多了,快點到圖書館借閱《武松打虎》吧,或許你和你的學生很快找出以下的答案:究竟武松成功打退的「老虎」是甚麼?
相信同工都希望有延伸參考的書目,我在這裏先列出兩本:張永德的《童書學與教資源套》(1-3冊)和郝廣才的《好繪本 如何好》,都是其中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