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繪本閱讀的四個瞬間(四)之畫面篇
16/04/2024

 

繪本閱讀的四個瞬間(四)之畫面篇

文/梁志華

早前我們從「人物」、「情感」和「故事」,介紹繪本閱讀的策略。在總結篇,我們以作家郝廣才和畫家潘麗萍合作的《媽媽的一碗湯》(見圖一)為例,分享優秀的繪本如何藉整體構思的畫面,呈現豐富的信息,引發深刻的感受。

(圖一取自網絡)

聯繫生活與文化

(圖二取自郝廣才著;潘麗萍繪:《媽媽的一碗湯》。繪本旁的說明、圖內的方框或圓框為筆者所加,下同)

相信同工已打破繪本文字少、內容淺的刻板印象,但難點是如何帶動多元文化學生揣摩繪本的深層信息?

聯繫生活和善用「文化回應教學」的原則,應該是有效的方法——在「閱讀前」,可以考慮提問:「在你們民族的生活習慣中,家人平日最常喝的是甚麼湯?」「在上完體育課筋疲力盡時,你最想回家喝媽媽煮的哪道湯?」「在甜絲絲或暖烘烘的湯汁滋潤口腔、舌頭和喉嚨時,你想對媽媽說甚麼話?」……

在以上提問的鋪墊之下,我們跟學生一同開始細察繪本內由線條、構圖、色彩和文字構成的豐富畫面,品嚐屬於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獨特滋味。(見圖二)

線條與構圖

(圖三取自《媽媽的一碗湯》)

原來探尋繪本的深層信息,可以由簡單的線條切入。在「閱讀中」,可以邀請學生從以上的跨頁找出畫面多次出現的線條(見圖三)。「是由曲線組成的圓形!」學生找到了,答得好!這些曲線跟繪本內的女孩有甚麼關係?「女孩腳踏自行車,正邁往自己的方向和目標。」答不到?沒關係,學生投入於閱讀過程,並且開始跟繪本內的細節連結,這不是很好的開始嗎?

那屬於媽媽的又有哪些圓形?——「小籠包、碗、湯煲和由蓋孔透出的香氣煙霧。」對,學生可以進一步猜一猜:這些香氣最後化成甚麼?這代表媽媽對女兒哪些深厚的情意?而右上方哪些黃色的樹葉又是甚麼?(下詳)還有,繪本左上方的文字:「多少希望,多少盼望,/多少愛,都在媽媽煮的一碗湯!」這些重複出現(代表重要)的排比句式,如何深化媽媽對女兒的感情?

暗示與含蓄

(圖四取自《媽媽的一碗湯》)

學生於另一個跨頁(見圖四),將發現由圓形湯煲透出的香氣,已逐漸化成母女之間的記憶、思念、祝願和期許(至於最終化成「如意」此中國文化的象徵,則可以視乎多元文化學生的理解程度,在適當時補充相關的文化知識)。

學生從桌上碗筷數目的細節,不難猜出媽媽已離開人世,而昔日的女兒,已接棒成為母親,傳承母親對女兒、孫女的愛和關懷,延續由熱湯傳遞的暖意。

文字當然要細味:「多少淚,在眼眶。/多少愛,在女兒煮的/一碗酸辣湯!」原來是作者精心烹調的詩句!其中糅合了酸甜苦辣,包含愛與淚的多重滋味,讓讀者回味。

象徵與縫隙聲音

(圖五取自《媽媽的一碗湯》)

細味一下總結文字:「銀杏樹,風中黃。/多少愛,在歌唱,/媽媽的一碗湯!」(見圖五)這除了呼應繪本開首的文字(見圖三),更揭示出那一大叢一大叢的黃色樹葉,原來是「銀杏」——倘我們在閱讀前先請學生在網上搜尋銀杏的「花語」,則學生帶著「堅韌、沉著」的背景知識,可以更深入地逐步領略母愛的特質。

媽媽藉為家人煮湯表達關懷,這其實就是一種無言而低調的愛的表示;繪本又如何藉沉默而隱藏的「縫隙聲音」方式配合呢?「有誰人在故事內一直缺席?這暗示了母親的付出如何艱鉅而沉默?」這是在「閱讀後」的學習階段,讓學生深入思考的題目。

結語

母愛是永恆的主題,高水平的作家和畫家通過優美的韻文、精心構思的畫面、意義豐富的植物和文化象徵,含蓄而優美地呈現母女之間深刻的關懷和祝願。謹以此文,送給身為母親的讀者,與你們家中的母親、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