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教育:人工智能與精神健康交匯處
文/陳匡正
筆者下筆之時正是山雨欲來前夕。人人都關切注意最新天氣情況,九月開學忙得天昏地暗,偷空想念一下颱風假期也是樂事。在風雨聲中,我們的支援計劃又開始了。
放眼世界,我們不難發現除了A.I. 人工智能成了本年度最紅關鍵字外,最近經常看見的就是「精神健康」和「沉浸式體驗」。難過的不幸我們一件也不想看到,九月開學又是壓力爆發的日子,怎樣才可「一個都不會少」一直是教育界最關切的事項。近年,各界都開始對青少年投放更多心思與關懷,「精神健康」相關議題備受關注。作為教育界前緣,本中心對推動相關課程發展責無旁貸,如何結合中文教學設計尤其值得思考。
面對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已離不開電子產品、電子工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由互聯網打開之無遠弗界漸漸變成「碰面不相逢」。這個世紀有不少新挑戰,出現了不少新常態,學生、老師都需要努力裝備自己去回應學習的日新月異。花花世界多姿多彩,在聲色犬馬的時空,或忘了的就是內在心靈需要,成年人忙工作忙閒事,年青人忙學業無事忙,回家就倒頭大睡,彼此關心問候的時間好像都已被蒸發,與自己相處的獨立時間變成奢侈品。日積月累的壓力與情緒就會在無預警下爆發,鮮活的生命或會黯然而逝,蹦跳的樂天亦已無影無蹤。
人工智能將繼續是本年度計劃的重點處理項目,當中亟需落實的,是科技範疇下的應對心態﹕是年計劃將以人工智能工具作為平台,目的在減輕老師的工作量,提升教學效能﹔同時開發與精神健康相關之教學策略,期望為莘莘學子打開一扇帶來和煦涼風的小窗戶,在教學過程中同時撫慰大大小小破損的心靈,讓老師與學生同呼吸、同心跳,教育,是知識傳授,更是靈魂同步。
有效的知識傳遞策略、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是我們可以為大家提供的,而真切為學子的心、澄明清澈的眼界、包容優缺緩急的胸懷,還需各位老師繼續為我們的下一代去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