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凝境」教學策略在《風箏》中的應用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中文較之其他語言更爲複雜晦澀,因而多元文化學生更需要有趣的活動進行中文學習。然而,活動往往需要耗費大量課堂時間,且與學生學習成效難以持平。是次同老師分享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羅嘉怡博士和祁永華博士的團隊研究成果——「戲劇教學法」的「凝境」(Still Image)教學策略,有效提高多元文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成效。
「戲劇教學法」就是運用戲劇活動創造語言學習的互動環境。「凝境」(Still Image)的教學策略即爲學生通過多模態(例如語言和身體動作)理解篇章内容和人物心境,綜合練習中文聽説讀寫能力。現以《風箏》課文的第三段為教學示例,同老師分享「凝境」(Still Image)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操作過程如圖所示。
《风筝》第三段原文摘录如下:
「凝境」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设计情境。设计情境可根据篇章脉络,将篇章内容细拆成独立的定格情景。多元文化学生学习白话文的难点之一在于文中晦涩难懂的用词阻碍他们厘清文章脉络,那么老师可根据角色或事件发生顺序梳理文章脉络,以情境的方式呈现。以《风筝》第三段为例,老师可根据人物角色(「弟弟」和「作者」)细拆情境,像是「弟弟看着别人放风筝」(情境一)和「作者对弟弟喜欢风筝的态度」(情境二),然后再提炼出该情境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像是「兴奋」、「不满」、「鄙视」等。又譬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老师可根据事件发生顺序设计情境,像是「英子哀求爸爸出席毕业典礼」(情境一)、「英子赖床不起」(情境二)、 「爸爸为英子送来花夹袄和铜板」(情境三)、「英子听着低年级的同学为她们唱骊歌送别」(情境四)等。设计情境提供了梳理文章脉络的「鹰架」,多元文化学生能通过定格的情境了解篇章内容。此外,能力较弱的多元文化学生也能从单独提炼的情感词和动词中认识人物心境和行为。
「凝境」教学的第二步,就是定格表演。定格表演是学生通过表演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来体会人物情感。多元文化学生学习白话文的难点之二在于体会文中隐晦的情感,因而老师可用定格表演辅以同侪学习帮助学生。以《风筝》第三段为例,老师首先将学生异质分组并分配到两种情境中。然后邀请能力较强的多元文化学生朗读文本,并梳理出人物和相应的动作/心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用提问技巧帮助学生强化篇章内容和人物行为的理解,像是「作者为什么不爱放风筝?」、「作者对风筝有哪些态度?」、「作者看到弟弟看风筝的表现是什么心情?为什么?」。经过这一步,能力较强的多元文化学生能在发展中文听说能力基础上,深入理解篇章内容和人物特点。最后,老师可邀请能力较弱的多元文化学生以定格作出该动作/表情。老师可善用「情境教学」的技巧,细化定格情境的细节,帮助能力较弱的多元文化学生更好领悟人物情感,完成表演。像是「想象你在专注看着风筝在天上飞,突然,风筝落下来了,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会有什么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老师也应运用提问技巧,围绕人物表情和动作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篇章内容的理解,像是「作者/弟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等。
「凝境」的教学策略能同时帮助多元文化学生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学,帮助不同程度学生发展听说能力和阅读鉴赏水平,提高学习动机和课堂参与度。老师们亦可查阅由香港大学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罗嘉怡博士、岑绍基博士、祁永华博士及他们团队主编的《多语言、多文化环境下的中国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了解更多中文教学法相关内容。
E&T团队会在未来持续提供相关资讯,同老师们一起支援多元文化学生的中文学习!
参考文献:
罗嘉怡、胡宝秀、祁永华、邓启麟(2019)。应用戏剧教学法帮助中文第二语言学生有效学习的实证研究:初探与启发。见罗嘉怡、巢伟仪、岑绍基、祁永华(主编),《多语言、多文化环境下的中国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页87-102。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