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的四个瞬间(一)之人物篇
文/梁志华
上文提到,教师在组织文化漫游时,可以善用网上、坊间,甚至自行拍摄的图像资源,以促进学与教效果(见梁志华:〈文化漫游之图像资源篇〉)。有任教高小的教师关注,在面对文言文时,以图像为主的绘本,又是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下面尝试通过“人物形象”、“表达手法”和“连结已有知识”三个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些提议。
人物形象:
一提及“文言经典建议篇章”,特别是〈论语四则〉等古代哲学思想时,小学生总有“拒人(孔子)千里”的刻板印象。在学生模糊的认知中,孔子总是不苟言笑,时刻板著脸,一副老学究的模样。
想不到在作家郝广才和画家欧尼可夫的笔下,万世师表竟然化身成披上长袍的动物(见图一)。教师可以请学生运用猜测策略,猜一猜究竟封面上哪一位动物是“孔子”?答对了!接著,可以引入图像组织如“温氏图”等,请学生比较孔子和熊猫的相同点:国宝、珍贵、温纯/温柔敦厚、代表中华文化……看,在不知不觉间,学生已经跟这位“熊猫版孔子”“连结”起来;再进一步,可以考虑在阅读后或单元学习反思等阶段,请学生画一画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说不定他们笔下所绘,有出乎你意料之外的成果呢!
(图一取自网络)
表达手法:
你可能会说:单单看外表是不足够的,要认识人物的内心、性格等方方面面,才可以满足学习中文“九大簋”(九个学习范畴)的要求!来,我们看看以下这两幅图片:
(图二、三取自绘本《论语从小懂:孔子说》)
“孔子喜欢登上高山,远看大地。看著河流、树林、城牆、房屋……都小小的,好像天下万物都能装进胸中,他的心感觉像天空那样宽、那样高”。作家这样描述孔子的个性和胸怀,加上画家把孔子师徒,放置在登山望远,面对太阳徐徐下降,馀温犹在的具体情景之中呈现(见图二),慢慢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见《孟子》),眼界开阔,见识广远的胸襟和特质,就可以在未来的学习时分阶段逐步扣连探讨。
慢著,为甚麽绘本的最后一个跨页,作者和画家要再次描述孔子师徒于晚间的山上对话呢?“老师,我们应该把您说的话记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好啊。道理就像天空的星星,看上去一大堆,其实每个星星都有它的位置和轨道。……星星就更重要了。它可以在黑暗中给人光明、希望和指出方向!”(见图三)通过不同的表达手法,包括:明喻、具体呈现,较高阶的前后呼应(绘本的首尾跨页均以高山为背景,惟时间、天色等均有变化),让孔子这位中华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结集成书的深意等,在教师细心而富创意的设计之下,都可以为学生学习经典作品或中华文化,带来丰富的启发。
连结已有知识:
(图四取自绘本《论语从小懂:孔子说》)
以上的提议都很有价值,但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后积储下来呢?想不到吧,作家和画家早就想到了,他俩把《狼来了》的情节融化进绘本《论语从小懂:孔子说》中,以学生熟悉的《伊索寓言》故事,协助连结孔子对孩子/弟子/学生的提示。孔子这位温暖的长辈,对后辈叮咛周至,循循善诱的形像,有机会进入学生的长期记忆之中,逐步建立“知识的网”。
通过上面的分享,是否可以一洗部分读者过去以为绘本很浅陋、《论语》很深奥的印象?甚麽,你希望多从感情的角度阅读绘本?没问题,“绘本阅读的四个瞬间之情感篇”下周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