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第四次教师发展工作坊延伸讨论:从互动剧场到开展中文课堂的实际应用
27/01/2025

 

文/李逸红

 

 

在刚过去的第四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坊《鹦鹉》——互动剧场X跨学科任务型教学,剧场导演卢宜敬先生(Kingston)分享到,在传统的剧场空间,会很清晰区分表演的空间和观赏的区域,台上发生的事情跟台下无关,他们尝试于互动剧场打破中间的第四面墙,为观众创造新体验。

 

这跟教室的情况也很相似,老师在讲台上教学,学生在座位上听;老师偶尔会有提问,学生会跟旁边的同学讨论,教师跟学生两者中间的第四面墙是否就能被打破?老师能如何运用互动剧场促进学生学习科目知识,同时建立价值观和发展各项共通能力?

 

 

在中国语文教育课程指引,学与教策略一章就有提及教师应如何透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理解学习内容。老师可运用实物、图像、音乐、影像等等多态材料,将文字内容具体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体会角色的遭遇和立场,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相信参与了第四次工作坊的老师都能体会互动剧场的趣味,以及找到语文学习中读写听说的元素,但设计互动剧场教学活动时,有几个重要因素需要注意。首先,必须明确设立学习目标,以便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任务的铺排应该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逐步适应挑战,避免因难度过高而感到沮丧,亦能照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任务过程会出现多模态的材料,例如文本、影片、录音等。在处理语文讯息时,需考虑讯息的多寡,决定讯息是由老师单向发放,还是让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整理碎片资讯。

 

 

但这又会涉及另一个问题,正如Kingston于对谈时分享到,设计任务时究竟该如何可以确保参与者可以在不同阶段都有新的得着,以保持对任务的好奇心?如果材料提供的资讯内容差不多,没有新突破,又或者程度太深,太过沉闷,学生的兴趣亦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递降。

 

我们不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是被安排去接受事情的发生,希望观众能活在假象内,认为自己是有最大的自由度去探索戏剧,但其实所有事情都是发生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

 

 

回到我们的课堂,其实同工们也需要考量这些问题。近年我们常常会讨论学生能动性(Student Agency),我们有没有提供学生足够的发言权选择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拥有感?在提供选择时,教师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本,无论学生做出什么选择,最终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机会。例如提供文本资料时,即时学生拿着不同的资讯,透过交流,学生习得的语文能力都是一样。又例如在教师入戏的访问环节,学生可能会发问不相关的问题,教师应该透过自己的回答,有技巧地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方向,当然这就涉及教师的提问功力了。

 

 

活动后的问卷环节,有老师问到:如何在文本教学中使用这一方法?篇幅所限,我们将于下集分享一些实际的教学例子。

 

在此预祝各位老师蛇年快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