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永康
还记得我刚开始学习戏剧表演时,最初的训练几乎都是从模仿开始。例如「镜子练习」,让一人动作,另一人像照镜子般同步模仿;又例如「五感模仿」,让学员模拟感受冷与热、疼痛、喝不同饮品时的表情与肢体反应。这些训练不只是观察与模仿,更进一步锻炼肌肉记忆与情绪记忆,为之后的表演打下基础。
然而,当正式面对剧本角色时,模仿已不再足够。演员必须开始思考:角色的情绪从何而来?为什么会这样反应?这时,训练的重点转向理解与诠释。尤其在进行所谓「play against」的表演方式时,演员更要跳脱对情绪的刻板印象。例如,角色悲伤时不一定要哭,有时或许会笑,可能是对逝者释怀,或者因遗产到手而激动。开心的角色也不一定要笑,甚至可能喜极而泣。这样的处理能让角色更具层次,情感更真实。
这些戏剧训练经验,也让我思考:当AI愈来愈多地参与创作,无论是协助写作、编剧,甚至与学生共同创作故事,那么人类在创作中的角色应是什么呢?
生成式人工智能,像是ChatGPT,的确擅长提供剧情架构、情节设计与基本语言表达。某种程度上,它的运作其实就像戏剧训练初期的模仿阶段:大量读取语言材料、模仿语言风格,产出有似模似样的内容。然而,它尚未能真正「理解」角色情境,也难以做出「反转」或「细腻诠释」的创作决定。
这正是人类创作者的价值所在:我们拥有生活经验、情绪触觉与文化脉络的理解力,能根据特定情境「play against」预期,创造出令人惊喜与共鸣的故事情节与角色反应。
将这个观点带入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与AI协作,让AI先产出初步故事大纲或角色设定,再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观察进行润饰、发展角色内心动机,甚至挑战情节安排。这样的学习历程,不仅培养语文能力,也训练学生的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
就像戏剧表演一样,创作的过程不只是模仿,更是对世界的重新理解与再诠释。AI的出现,不应让我们停止思考与创造,反而提醒我们:真正动人的文字与故事,往往来自人类独有的情感厚度与生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