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第三次教師專業發展工作坊内容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已複製鏈結
「温故知新」之「善用科技提升中文教学效能」(下)
12/02/2023

2023年1月14日E&T团队举行了第三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坊,香港大学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林金锡博士开展以「善用科技提升中文教学效能」为主题的演讲。

多元文化学生中文学习有三大要项:学习动机、能力差异和中文语境。根据研究,自主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关键,因而解难之道可从教学策略着手,同时善用科技提高教学效能,上期同老师分享了前两个策略,是次同老师继续分享另外三个策略

策略三:支持自主学习;科技切入点:元认知、求助、自评、反思

支持自主学习即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支援。学习策略对学习成果的影响深远,然而现行对多元文化中文老师的教学法支援多停留在内容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甚少。因此,老师可相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进行支援。例如,老师可结合元认知策略,采用张慧明博士的「吸词八法」帮助多元文化学生拓展心理词汇,建立词与词之间的连结。老师亦可再次加入科技的元素,使用思维导图等相关软体,帮助学生建立脑图,拓展词汇量。

此外,多元文化学生受困于有限的表达能力,不善于求助老师,又苦于对知识理解不透彻,自我评价反思稍有欠缺。因而,老师可以善用科技推动学生进行自我监察。例如,在求助环节,老师要先培养学生求助意识,然后告知学生遇到困境如何寻求帮助。譬如善用手机等设备,将描述不清的问题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记录下来询问老师。又譬如,在自评环节,学习结合语境推测词义时,老师可利用Google Sheet帮助学生总结以连结词为线索的自主学习表格,帮助学生掌握不足和进步之处。再譬如,在反思环节,老师可采用Flipgrid结合反思框架,用影音等知识输出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反思(软体的界面和功能如图所示)。

*图中示例来源于网络*

策略四:平衡输入与输出;科技切入点:课前准备、同步课程、课后作业

平衡输入与输出即老师要平衡学生输入和输出的知识量。多元文化学生缺乏语境,所以要在课堂上提供大量输入,然而随着课程进行,学生专注力下降,课堂表现欠佳,因而老师可以善用科技丰富课程形式。首先老师可以在课前请学生异步学习。老师可以将不同平台的影片进行剪辑并嵌入理解类的问题后上传到PlaypositEDpuzzle, 并结合Quizlet把握学生理解程度。在这个阶段,老师可设计不同学习任务并利用双选择,邀请学生完成其中任意一项。像是观看一到两个PlaypositEDpuzzle视频,并完成平台上嵌入的问题,或是完成Quizlet分享和使用词汇闪卡的活动。接着,在同步课堂阶段,老师可在Nearpod平台内汇入教学简报,并加入不同的互动活动,例如测验、绘图、投票、影片等,构建师生互动课堂。此外,教师可收集课前异步学习时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选取其中的答案与全班即时分享和评析。最后,老师可在课后作业中利用科技帮助学生深化学习。譬如,老师可邀请学生活用课堂知识,在Padlet平台上练习写作,用Flipgrid录制音频完成口语练习(上述软体简介如图所示)。

策略五:提供互动机会;科技切入点:课堂互动。

多元文化学生中文学习能力和表现大不相同,差异化教学是弱化差异的教学策略之一。然而该教学策略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成长,因而提供不同的互动机会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内容互动都是不同的互动方式。其中师生互动和学生内容互动对学生满意度和自评影响深远,此时,老师可善用科技提高互动效能,促进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上期提到的Seesaw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互动。此外,学生通过将学习到的课堂知识用影音等形式输出并上传到平台,实现学生和内容的互动。同时,学生在平台上发表评论,能通过同侪评价,实现生生互动,进而提高自评效用和学习动机。

善用科技能丰富课程形式,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同时科技和翻转课堂相结合,在保证学生学习自主性同时,达到有效练习和提高教学效能。

E&T团队会在未来持续提供相关资讯,同老师们一起支援多元文化学生的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 Lai, C., Wen, Y., Gao, T., & Lin, C. H. (2020). Mechanisms of the learning impact of teacher-organized online schoolwork sharing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https:/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735633119896874

[2] Lin, C.-H., Zhang, Y., & Zheng, B. (2017). The rol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in online language learn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Computers & Education, 113, 75 -85. https://doi.org/10.1016/j.compedu.2017.05.014

[3] Lin, C.-H., Zheng, B., & Zhang, Y. (2017). Interactions and learning outcomes in online language cours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8, 730-748. https:// doi.org/10.1111/bjet.12457 

[4] Tseng, M.-F., Lin, C.-H., & Chen, H. (2018). An immersive flipped classroom for learning Mandarin Chines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outcomes.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31 , 714-733. https://doi.org/10.1080/09588221.2018.14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