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已複製鏈結
「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在白话文教学中应用
12/01/2023

 

多元文化学生学习白话文的的难点之一在于晦涩难懂的词句和隐晦的情感表达,因而需要有趣的活动帮助阅读理解。是次同老师分享香港大学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罗嘉怡博士和祁永华博士的团队研究成果——「角色扮演」(Role Play)的教学策略,将戏剧活动融合课堂教学,综合提高多元文化学生中文听说读写能力。

「角色扮演」Role Play)是「戏剧教学法」的教学策略之一,即运用戏剧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的互动环境,学生通过扮演人物角色,复述或设计篇章中人物对话和运用多模态(例如身体动作),练习中文口语能力和发展聆听能力。现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教学示例,同老师分享如何在课堂中运用「角色扮演」,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角色扮演」的第一步就是创设情境。多元文化学生受困于白话文晦涩难懂的文字,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创设情境可通过确定关键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老师可以创设不同情境并将学生异质分组分到不同情境中。像是《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可根据事件发生顺序将文章拆分为六个情节(如图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如若文本是描述一则故事,那么创设的情境可运用「时间-地点-人物」或「起因-经过-结果」等描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句式表达。

「角色扮演」的第二步就是学生讨论和表演。学生讨论即是请每组学生按照情境设计分配角色讨论演绎方式筹备演出演绎情境。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应给予一些「鹰架」,提高讨论的效用。例如,老师可在工作纸中加入角色设计、表达方式、人物心境等线索。以情境二「英子赖床不起」为例,可设计小组讨论的工作纸如图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应鼓励每位学生都参与剧作的讨论和演出。像是《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情境一仅出现三个角色:「英子」、「爸爸」和「妈妈」,老师可引导学生再设立「导演」、「编剧」、「道具师」等角色,提高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

学生表演是「角色扮演」教学策略的核心。多元文化学生乐于表达自己,却受困有限的表达方式不能自我表达。因此,老师可鼓励学生用多模态的表达方式让不同水准的多元文化学生参与活动,自我表达。像是表情、语气、身体语言等。

「角色扮演」的第三步就是老师提问和总结。每组演出完成后,老师可提问篇章内容、英子和爸爸的情感变化。并着能力较弱的多元文化学生说出情感词,着能力较强的多元文化学生板书情感词,提高学生词汇量积累。在这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多元文化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情境演绎,表达想法,获得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习动机能力较弱的多元文化学生则能练习到中文听说能力,并通过榜样学习,积累了词汇量和加深篇章理解。

「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将有趣的戏剧活动融入白话文教学中,能帮助不同程度的多元文化学生理解篇章和人物心境变化,发展认知和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习动机和课堂参与度。

 

E&T团队会在未来持续提供相关资讯,同老师们一起支援多元文化学生的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罗嘉怡(2017)。探究阅读理论和座谈会对提升小四学生中国语文阅读学习的成效。见刘振伟(主编),《理解与对话:全球化语境下语言与文学教育》,页249-259。淅江:淅江大学出版社。

[2]罗嘉怡、胡宝秀、祁永华、邓启麟(2019)。应用戏剧教学法帮助中文第二语言学生有效学习的实证研究:初探与启发。见罗嘉怡、巢伟仪、岑绍基、祁永华(主编),《多语言、多文化环境下的中国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页87-102。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