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到,教师发挥「动手制作」的优势,把学生对「中华文化」抽象、深奥的刻板印象,还原为具体、真实的触感经验。 (见梁志华:《中华文化之动手制作》)
香港文化跟非华语学生虽然相对较为贴近,惟在疫情期间面对不同限制或学与教难点,教师又是否有让学生在手中体验的点子呢?
(图一:《生日快乐》封面书影取自网络)
为拓宽学生对香港不同社区、人情的认识,有教师引入高佩聪的绘本──《生日快乐》为阅读材料(见图一),因应书中有大量港岛湾仔街道店铺的场景描写,纵使面对疫情反覆,难以安排学生(特别是居于新界、九龙的学生)到现场观察,亦无阻同工联袂亲身到湾仔拍摄,为学生量身订制学习资源,以便学生在阅读手中绘本时,协助他们进入文本内的空间,对照其中展现的香港城市景观变化,进而揣摩细节,以至其中透现的社区情怀。 (见图二)
(图二由棉纺会中学借出,特此鸣谢)
《生日快乐》书内的湾仔跟学生距离未必太远,惟小思老师散文:〈街道小店的怀念〉跟学生生活的时空距离更大,学与教挑战亦可能更多。 |
因应学生对文中提及的昔日小店(例如:杂货店、凉果店)较为陌生,教师因此引入「积木游戏教学」活动。 |
通过课堂线下分组砌积木活动,配合视觉型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生可以发挥感官(视觉、触觉等)、思考和想像能力,辅以课外线上视像短片内小店、小档(例如:大排档、报纸档)等的「小城故事」与真实场地、人物等片段,加深学生对景物和人物的观察印象;再配合教师提供写作的鹰架(见图三),顺利完成快乐而有效的写作任务。在此例子中,教师善用积木游戏,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运用语文的机会,亦同样发挥了动手做的效果。 |
(图三由棉纺会中学借出,特此鸣谢)
以往我们可能以为文化对非华语学生是遥不可及的,原来通过「体验式学习」,文化反而是学生「触手可及」的!通过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学习活动,学生体会「具体经历➞观察反思➞提炼经验➞积极实践」,由体验、反思、归纳经验、继续实践的持续学习与思考过程,深化学习成效。 (见图四)
(图四:修订自戴维‧库伯 (David A.Kolb) 的「体验式学习循环」)
除了以「动手」方式体验文化,「动脚」又是否有学与教的攻略呢? |
有! ──欲知细节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