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一個人
歡迎來到非華語教師線上社群!
歡迎來到非華語教師線上社群!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每次谈起「公平」,脑袋就会出现这幅图画,《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认为天地最公平之处,就是容让万物按自己的需要成长;《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根据朱熹诠释,就是「均谓各得其份。」就如上图一般,面对多元文化学生与本地学生在评估需要上的矛盾与争议时,什么才是「公平」?是每人都有相同的资讯叫公平(如图左边所示),还是每人按自己的需要得到支援才叫公平(如图所示)?
香港是一个以评核为本的学习环境,社会各界最重视的是评估结果,随着社会发展,这种风气似乎已经蔓延至幼儿园入学阶段。但身为多元文化学生的老师,你肯定会注意到:这种评估方式,对学生并不友善。不过要为多元文化学生争取评估上的「公平」,真的不如想像般容易。要改变同事、校长、校董会对评估意义的理解真的不是易事。
「评估是为了学习(Assessment for learning)」、「作为学习的评估(Assessment as learning)」推行经年,仍无法社会大众对「对学习的评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的坚持与痛爱。辛苦为多元文化学生拟好回应他们「空运到港」的中文能力的校本课程,已然耗尽九牛二虎之力,仍要在总结性评估中据理力争,其难度可想而知。本着「救得一个得一个」,尽力保护多元文化学生对中文学习的兴趣,也只好硬着头皮去敲响校长的重门‥‥‥
面对不被家长、校董会所理解的困窘,游说败北实为命定。只好一遍又一遍地修正以面对一般评估,原来学生的能力也能因为你的热情与坚持而爆发,虽然与主流学生的能力仍有一大段距离,但在保有学习热情与回应考评需要的平衡之中,定能走出一条被校长、被家长、被学生肯定的路。
「求难于易,而后难乃不难。」以小改变游走于评估的狭缝当中,得到最后的胜利。首先根据原本的评估为多元文化学生提供评估方法的改变(例如读写考核改为听说评估),再分层要求多元文化学生逐渐提升中文学习目标,(以仿作取代作句/ 以填充取代长问答等),让校长可以为家长说项之余,同时保有多元文化学生对中文学习的兴趣。原来,「满江红」中的持续进步也能绽放一朵朵笑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