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中华文化之动手制作
28/09/2023

 

通过上一封电邮的小游戏,各位同工是否把曾经隐藏的十根手指都找回来? (见李逸红:〈你有压力,我有压力?教授非华语学生的心底话〉)。再经过上周六(2023/09/23)林金锡博士的专业培训工作坊〈当 AI 遇上 Blended Learning〉和分组实践与反思,我们是否见证到大家的教学创意和智慧原来是源源不绝的?为你们喝采!

在这个星期,我们把话题放在「中华文化」——慢着!中华文化之于第二语言学习者,那不是一大难点吗?为什么要舍易取难呢?或许我们可以发挥「逆向思维」,尝试把中华文化,由教师的十根「手指」,安放在多元文化的学生「手中」,那学习效果和趣味又会否不同?

有教师在教授华语学生「中国木建筑的特色」,特别是「斗拱」结构的精妙时,为免学生对深奥、抽象的书面理论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望而生畏,故引入课堂线下活动:「鲁班锁、迷你斗拱的破解与重组」(见图一),通过具体、真实的触感经验,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拆解➞尝试重组➞失败➞最终成功」的思考与解难过程,进而懂得欣赏昔日中国无名工匠的技艺结晶。

(图一由观塘官立中学借出,特此鸣谢)

倘放在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的脉络,非华语学生是否亦可以借此连结他们国家(例如:印度、泰国)的地标建筑特色?那「中国传统工艺」单元又有何动手制作的妙计良方呢?有!

纵使在疫情期间,亦无阻教师发挥「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借安排课外线上视像延伸活动:「个人姓名图章制作」,由教师亲自下水示范,再让学生应用、实践课堂所学的中国印章雕刻的知识;进而思考家人为自己起名的深意——「动手做」的确让课堂的学与教有更多不同的可能!

你可能会问:倘要进一步连结非华语学生在香港生活的文化,同工是否有「贴地」(贴近真实生活)的点子呢?

有! ——欲知细节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