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已複製鏈結
现有课堂中加入听说训练的切入点
02/03/2023

受碍于中文课时、教材等原因,老师难以开展系统性听说教学。然而,听说能力是多元文化学生学习书面语的基础,是次同老师分享在现行的课程里加入听说教学的两个切入点,有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

第一是文本带动的听说教学,即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加入大量的师生问答/对话,并要求学生运用完整句子口头作答,然后再书面写作。这时,多元文化学生通常会面临「不知说什么」「知道说但不会说」等问题,那么老师可善用之前提到的「APT」(「课堂对话策略」)技术辅助学生作答。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应接受学生采用口语或是口语说书面语作答。但出于香港「言文不一」的特殊语境老师可在总结学生作答内容时,额外标注口语与书面语一样/不一样的表述,帮助学生区分。像是两位学生分别作答「我哋喺礼堂集合」和「我们在礼堂集合」,老师可用不同颜色标注加以区分如图所示

此外,常用同一种方式问答,多元文化学生易感觉闷,老师亦可变化不同问答形式提升听说教学效能。譬如,老师可以通过简报的小设计增加学习趣味,像是将制作一页动物图画的简报,将问题藏在图画下方,学生择题作答时就有戳盲盒的趣味,即为「戳戳乐」如图所示插入简报模板链接[1]https://ijuhsu.com/10pptactivity-poking/

*图中示例源于IJU HSU个人网站[线上教学10个实用PPT制作教学及模板-11 戳戳乐]

老师亦可加入科技,提升教学效能。譬如,在学习形容词时,老师可使用Nearpod,摘录篇章中的句子亦或段落,分句/段播放给学生听,并请学生找出其中的形容词,然后在Nearpod中填写如图所示,练习听力同时也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后,老师亦能通过该应用程序的Report掌握学生的表现和全班的投入程度。

*图中示例源于FaceBook iPad种子教师Themis Queen的分享*

第二是用学生生活经历带动的听说教学,即是写作课亦或是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口语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多元文化学生喜欢自我表达和分享经历,因此,老师可给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例如「说」周记,像是用录音方式,说说每周的校园生活/在不同科目学了什么。老师还可运用科技,像是运用Google Classroom,建立录音历程档案,掌握学生进度和帮助学生自评反思。 StoryJumper也是一个很好的听说训练平台,学生可将「说」周记的过程录制下来,并调动多元智能能力,加以美工,制作成一本有声故事书如图所示。

*图中示例源于网络*

老师还可从中挑选学生作品,作为下一轮聆听教学的材料。不仅增加学习趣味,亦能帮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促进学习成效。

在阅读写作课中穿插听说训练,不仅贯彻「听说带动读写」的教学策略,亦能帮助学生更好衔接口语与书面语,建立良好的听说基础。用科技辅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亦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能。 E&T团队会在未来持续提供相关资讯,同老师们一起支援多元文化学生的中文学习!

[1]https://ijuhsu.com/10pptactivity-p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