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到,教师善用「体验式学习」,拓宽学生对不同社区、人情的认识。 (见梁志华:〈香港文化之手中体验〉)你可能会问,那对于学生求学、居住——每天生活的地方和文化,他们又是否有深入的了解?
此外,如何超越社区和一所学校的限制,发挥「1+1>2」的效果,让华语、非华语学生结伴学习,实践共融,一同对香港文化有独特的学习经历呢?对于以上种种,教师又是否有学与教的攻略呢?当然有! |
位于港岛东区(筲箕湾)的男校,教师邀请一所同样位于港岛东区(柴湾)的女校教师和著名作家刘伟成博士合作,推展「结伴考察社区,重寻丰沛文化──港岛东区文化漫游」计划(见图一),让两校学生(包括华语和非华语)在学习课题(围绕学校社区又超越学校社区)、学习方式(既动脚又动脑)和学习伙伴(男生和女生在观察和思考各有强项和优势)都有新鲜的体验。 |
(图一由慈幼英文学校借出,特此鸣谢)
两校除了同样位于港岛东区,其实有不少相同点,包括:办学团体同为天主教修会、学校在「全方位学习」有试行经验(例如:曾配合生命教育的主题,带领学生到坟地考察;教师对「文学散步」很感兴趣)等。经过跟支援人员和导赏作家的讨论之后,港岛东区文化漫游的「考察焦点」很快就定下来了——「港岛东区『先人、神、人的居所』(包括:现在和昔日)」 。 |
以「居所」——即衣食住行中的「住」——为考察焦点,那究竟包括哪些具体的考察对象呢? |
「先人」的居所是柴湾坟场与相关的文学文本;「神」的居所指的是柴湾天主教「海星堂」内外的建筑设计、筲箕湾东大街「天后庙」的外部建筑特色(考察前已征得华语和非华语学生家长的同意)。 |
那「人」的居所呢? |
你知道柴湾的「华厦村」活化前,是香港第一代的工业大厦吗?现在大厦的展览空间,这边厢仍然陈列金庸的武侠小说/查良镛在港岛东区主编知识份子报章的资料;那边厢,橱窗内展出的「西瓜波」,唤起香港工业起飞时期的一段记忆和历史(见图二)。 (图二由作家刘伟成博士借出,特此鸣谢) |
人的居所,当然还包括筲箕湾的「明华大厦」(经过重建后现在拔地而起的两所新建筑)、「罗屋民俗馆」(法定古迹,建于十八世纪的客家古村屋)。还有什么呢?教师的创意永远为我们提供源源不绝的点子——还有那些已经不存在的人的居所——筲箕湾避风塘以往的艇户!因此,「水上人」的故事,又给纳入成为《导赏手册》内的学与教资源。 (见图三)
(图三由作家刘伟成博士借出,特此鸣谢)
在考察后的延伸活动——「联校作家分享会」中,作家、教师和学生(华语和非华语)同台观摩,彼此分享自己在考察活动中的观察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学生重新发现和感悟社区内丰厚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内涵。 |
教师在设计此考察活动时,其实亦对应「语文的人文性」(价值观和态度):社区与香港结连——无论是在沙士,抑或新冠肺炎期间,筲箕湾渡假村均曾用作隔离之用。可以说,港岛东区在不同时期,均作出了贡献,连结了社区,于艰难时期从未缺席。于此,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地方和文化,的确有不一样的了解。 |
你可能对全方位学习的效果开始有兴趣了,在下一星期,我们再看看教师如何连结全方位学习和中华文化,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