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老师在我们的工作坊试用过POE和其他教学相关的AI工具后都会产生很多疑虑:学生会否依赖甚至沉迷AI?未来哪些工作会被取代?我们还能教给学生哪些AI不知道的知识?学生未来需要什么能力才不会被AI取代?
本周想为大家介绍一本书《AI如何重塑教育》,书中其中一个小故事,一九九七年,IBM的超级电脑战胜了世界西洋棋高手后,被誉为人工智慧之父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闵斯基(Minsky)问著名语言学家杭士基(Chomsky)觉得人工智慧是否很强,然而杭士基的回覆却是:「举重比赛中看到推土机比人类厉害,有什么好兴奋的?」。
各位老师还记得自己中学第一次光明正大于数学课使用计算机的感觉吗?虽然有了计算机后大家可能连最简单的加减数也懒得心算(我就是😄);但相信大家不会否认,即使有了计算机,我们数学并不会退步,因为有了机器辅助,我们的数理能力能推至更高层次,而学习初阶段仍然要打好基础。 AI的出现也很相似,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在AI普及前,我们的学生需要打好哪些基础?书中提到三种能力,很值得大家思考。
一,批判思辨能力
AI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资讯,但其中可能存在谬误、偏见或不准确的内容。拥有思辨能力的学生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资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从而避免受到误导或虚假资讯的影响。 AI技术的发展亦会带来了许多伦理和社会问题,如抄袭和侵犯个人隐私等。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评估这些问题,形成独立的观点,并能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二,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令学生能主动探索知识和寻找解决办法。现今世上已有的知识内容,AI通通学得比人类又快又好,学生更需要有主动学习的态度,积极运用AI技术,开展创新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老师应鼓励学生问「为什么」,要学会提问,才能获得学问。故此,现在即使在初小阶段,很多学校都增加了专题式学习,培养「制造问题」的人才,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跨越课程和教科书的局限。
三,应变能力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工作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没有人知道未来世界会变成怎样,学生需要具备适应新环境和快速调整的能力。弹性应变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应对变化,包括学习新技能、适应新工作模式和与AI合作。此外,弹性应变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快速变化的AI时代中保持竞争力。
(圖片取自:網絡)
《AI如何重塑教育》這本書深入淺出,以教師的角度出發探討AI,語言淺白,文科出身的我亦能輕易看懂,非常推薦大家閲讀,對於初接觸AI學與教的老師可以説是「雞精書」。下期我們會繼續跟大家討論AI與香港中文教育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