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匡正
(网络图片)
究竟AI可不可以取代老师?究竟学校在往后的世代还有没有社会意义?
如果你有看过2001年的《AI人工智能》,你不会忘记DAVID只渴望妈妈可以继续爱他的求助眼神﹔如果你有看过2004年的《智能叛变》,你不会忘记SONY学懂人类「单眼」的心照不宣﹔如果你有玩过2018年推出的《底特律.变人》,你不会忘记机械人冀望得到认同的吶喊‥‥‥如果你以为,人类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有感情,我们能同理,你将很快发现,人工智能的一日万里,已能与你同呼同吸。
(网络图片)
没有了这个最关键的同理心,我们却有无比细致,无所不包,期待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冲劲。每位学生都如斯独特,每位学生的进步都如是珍贵,每位学生的情绪都如斯值得珍视,岂是一台机器可理解得来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勇气迎接新学习世代,善用新学习方法去响应新学习需要。
最近以「朝圣」的心态去看了由香港知专设计学院 (HKDI) 主办,Excurio、 GEDEON Experiences 及法国奥赛博物馆联合制作的沉浸式VR展览「巴黎 1874 ‧ 印象派之夜:一场沉浸式探索虚拟之旅」,展览旨在庆祝印象派诞生150周年。透过3D再现(3D reconstruction)和VR技术,42分钟VR探索体验,带领参观者探索印象派开创艺术运动的起源,让你置身艺术史上重要一刻。展览以虚拟实景装置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完整重现的第一个印象派展览开幕之夜。亲身跟那些开创印象派历史的艺术家﹕莫奈、雷诺阿、德加、莫里索、塞尚和毕沙罗等一起经历,一起体会艺术家创作一刻的真切感受,实在是不可错过的体验。
(网络图片)
这个展览给教育界最重要的启示是甚么?「奇技淫巧」?「哗众取宠」?「只此一次」?还是跟我一样,得到了很大很大的启发?文言文从来都是学生的「死亡根源」,学生不是自我放弃,就是无奈地听不明白,读不下去。尽管老师们都使出浑身解数,都难以让学生记忆深刻,遑论营造培养欣赏文学的氛围。为甚么外国可以以科技重塑1874年的经典场面,我们不可以亦为不同时空的文人创造「回到未来」的剧目?如果可以置身孔子与老子对谈天地造化那刻,你会不会更容易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淡然?如果当时你也在场,可不可以跟两小儿来一场辩日比拼?
《巴黎 1874 ‧ 印象派之夜》展览为大家带来与莫奈一起游湖,一起看日出的浪漫色彩,如果古代中国版《先秦争鸣》也让学生参与其中,能不能为中文学习重新绘制学习场境,让道理与「我」并驾齐驱,看见万世师表而可以问「为何要说这么多道理让我们背这么多」的同时,也可直接向「当事人」提出「仁」、「孝」、「道」的现代意义?
期待这样的「沉浸」,成就「沉迷」古典文化的「未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