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逸红
上回提到老师可多了解这群少数族裔学生的文化背景及心理,从「源头减拽」,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正所谓「做人如果无梦想,同条咸鱼有咩分别?」老师在学生生涯规划的处理上,要造就机会让学生对未来抱有梦想,对于毕业后的方向都能放得更远,从思维上对应跨代贫穷的问题。
网络图片取自电影《少林足球》
刚刚过去的七月,我们港大团队带领了一群来自圣公会李炳中学的多元文化学生参观香港大学太古堂,透过参观宿舍扩濶学生视野,缩短学生与高等教育的距离,为未来生涯计划埋下种子。
与李炳中学师生于方树泉港大清真小食店及祈祷室外大合照
港大毕业的宿舍导师Justin带领学生参观宿舍设施,学生们纷纷开始想像自己住进宿舍会参加什么活动,或者该如何布置房间等。 Justin更以过来人身份分享即使中学时对学习不感兴趣,DSE成绩强差人意,但在升学的路途上如何发掘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从思维出发启迪学生,在多元的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宿舍导师Justin分享升学心得
过往老师筹备户外学习活动时通常会准备纸本小册子,让学生在路途中边阅读资料,边写笔记完成任务。纸本材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外出时又要拿笔又要拿小册子也不方便,纸本材料亦难以跟学生即时互动,故这次我们换了个混合式学习的操作模式,运用时下流行的社交媒体Instagram(IG)设计多个关卡,让学生游览时跟老师即时互动,提升参与感及学习趣味。
活动开始前,每个学生需要拿出手机追踪我们为活动特别设计的IG,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IG story的任务,最快以及完成度最高的学生能获得奖励。当中的问题除了关于港大历史和大学生文化外,亦有跟中文学习有关的题目。学生每次打开IG发现有新任务都会抢先回应,老师亦能即时获得数据,知道学生的能力及想法。
参观资料相关的题目,检测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能即时表达想法的互动任务
与少数族裔生活相关的互动提问
学生在活动开始前与结束前都要回答同一条问题:你与大学的距离有多远?大部分多元文化学生想都没想过升读大学,跟大学的距离跟火星一样遥不可及。经过是次活动,学生亲眼见到接触到大学的学生及生活环境,让他们发现:原来大学生也不是我想像中般高不可攀,原来我也可以做到!让学生埋下一颗种子在心底,无论是透过DSE还是其他升学途径,甚至选择不升读大学,只要怀着目标,发觉自己的潜能,总会有路径走上更宽更广的人生。
所谓「生涯规划」就是帮助学生发掘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作为学生成长阶段的启蒙人,老师能帮学生作出什么准备呢,让我们一点一滴筑起这个舞台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