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钰莲
一场疫症与近年人工智能普及化,教育界不得不重新审视实体教学应有的优势,思考如何让面对面的教学现场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为学生创设在线教学或人工智能难以提供的学习经历。
以下将引用官立嘉道理爵士小学吴雁诗老师的教学示例,展示善用课时,开拓生生共学空间的教学设计,以有效照顾班内学生学习能力多样性;让不同能力训练进行有机结合,提升教学效能。
教学示例
年级:小学六年级
人数:17人
课题:步骤说明---泡杯面方法
课堂设计:
以下将分享课堂中「生生共学」时段的教学安排:
以上生生互动、汇报成果时间约占总课时间大约四分三,余下大约四分一时间是教师进行重点重温、任务说明、回馈成果及总结。而预期成果大致为:
从以上预期成果展示,本教学设计除了期望透过以听说带动读写训练来照顾二语
学生的需要外,更重要是善用课时,创设不同的课堂任务,制造组内沟通的需要。
让学生从一个「悬念」开始进行生生互动,使课堂不断出现「表达」和「理解」
的沟通过程。
在「创作图解」环节,期望带动一些认读文字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创作和讨
论,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另一种「沟通」的方法──图像表达:
从小组作品所见,以步骤三「盖上盖等三分钟」为例,班内就出现多种不同的图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示例4更能反映学生在「等候时」会产生的情绪。
过往常跟大家分享如何运用人工智能为老师创设空间,打破以往一些教学限制。而今次内容则期望借助吴老师的实践示例,展示当科技为我们创设了课堂空间后,我们便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不同的特质,让每位学生都尝到与同侪一同参与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