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计划24、25年度第三次工作坊于2025年1月18日顺利完成。透过沉浸式体验及嘉宾分享,是次工作坊让到场老师切身体会任务型教学与戏剧结合的魅力,深入思考未来语言教学的可能性。让我们通过以下内容回顾当日精彩时刻。
“校委会收到了一封家长投诉信,投诉社工工作时未佩戴AI耳机致其沟通不当,促使学生陈美仪离家出走,还请各位调查委员协助勘探现场,查明真相。”随着校长(本项目发展主任李逸红女士扮演)的背景及任务介绍,是次工作坊的戏剧体验由此拉开帷幕。本次互动剧场改编自卢敬宜导演的戏剧《20XX 2XXX XXXX》“鹦鹉”一幕,到场老师进入事件现场,化身“调查委员会成员”,在各“调查组长”(本项目课程发展主任扮演)带领下,利用到场时收到的“提示包”,在规定时间内依次在三大搜证现场中寻找、整理线索,探索学生出走的真正原因。搜证现场包括“课室”、“阅览室”及”会议室”。”课室”为学生出走前最后逗留地方,老师们藉观察布景细节推测陈美仪的学业情况、梦想、个人兴趣以及她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老师们可以于”阅览室”细阅新闻剪辑了解社会对AI辅助医疗的态度,同时打开早前获得的提示包,通过阅读其中的反AI行动新闻报道、AI耳机使用指引以及陈美仪的心理风险评估,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分析社工对使用AI耳机的态度及其放弃使用AI耳机的原因。其后,老师们可与社工于“会议室”(由本项目发展主任黄永康先生扮演)直接对谈,了解社工视角下的学生及事件情况。
“课室”布景
“阅览室”布景
参与老师与“社工”对谈
搜证结束后,各组老师对所掌握的线索进行了热烈讨论,分享了不同视角下的事件经过与看法。在各组代表汇报调查结果时,除陈述整理的证据之外,老师们亦表示此事件引发他们对校园霸凌、亲子关系以及AI使用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各“调查委员会成员”积极搜证
各组成员交流彼此看法与思考
事件真相被层层揭开,老师们褪去“调查委员会成员”身份,跳出戏剧之外,聆听卢敬宜导演在创作互动沉浸式戏剧中的巧思。由于本次戏剧话题与AI对生活的影响密切相关,问到为何以此为创作契机时,导演表示自己深觉AI融入生活势不可挡,在AI的帮助下,工作效率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同时又忧心人们对它的依赖会造成沟通隔阂,以AI耳机使用不当为戏剧引子创作促发人们反思未来人际关系剧目。除话题与当今时事紧密结合,互动戏剧的形式亦让人耳目一新。导演表明互动戏剧的形式其实与工作坊开始的体验环节类似,观众们会通过任务沉浸于设定之场景,透过观察理解演员的生活环境及内心世界,同时又需要在不破坏这个戏剧世界的前提下完成数据搜寻与分析等任务。
不同于传统戏剧,互动戏剧的编排充满挑战。选择什么话题引发观众深入思考、用何种形式让观众沉浸其中、如何善用剧场环境呈现剧目等等,皆是创作过程中必需解决的问题。在话题选择方面,导演强调他倾向选择一些有反思空间的议题,期望引发不同角度的讨论。如在他的另一作品《蒲公英与海洛英》中,为缓解吸毒泛滥,政府设立了 “合法毒品注射站”,这一设定冲击了社会对政府的固有印象,引发观众观点碰撞,期望促进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
好议题是好剧本的前提,而细节铺排对观众的融入也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导演给出了两点提示﹕一是剧本的设计要让每一个参与的观众都能获得成就感,不管他们最终获得的线索是多是少,安排线索透露的信息必须能够引导观众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其次是互动应加入“引戏人”,和互动剧场“鹦鹉”中课程主任扮演的“调查组长”一样,引导观众观察细节,抽丝剥茧。剧本设计妥当后,剧目的呈现是否又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呢?导演则表示老师们不妨尝试逆向思考,善用空间已有特点,结合角色特征为观众呈现象征性的布景细节。
卢敬宜导演与本项目发展主任黄永康先生对谈
互动剧场与沉浸式教学有诸多呼应之处,如要借鉴其中元素运用于实际课堂中,老师又应如何操作呢?卢导就此分享了两项准则。第一是采用多种方式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除利用问题留下悬念刺激学生不断探索之外,他特别提到了夸张符号对刺激想象的作用,经典电影《大国民》中,主人翁逝世前所提到的“Rosebud”尽管和后续情节没有密切关系,但足以吸引观众往下看的欲望。第二是老师们需要具备包容的心态,容许学生提出质疑与思考。本项目课程发展主任黄永康先生响应这一点正呼应了当前价值教育中对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
互动问答环节中,多位到场老师对这一教学形式的适用性表示赞同,并表示会在未来的课堂中尝试使用以提高学生参与及投入度。不少老师还即席分享自己在是次工作坊启发下所得的教学设计初拟。另一位老师就AI辅助构思过程中如何判断学生思考比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卢导认为AI让创作者更快了解已有的创作范式,且能提供多种可行的创作方案,但真正决定作品细节与走向的仍然是创作者的自身意志,AI的出现只是帮创作者节省时间去聚焦自己真正想要的表达方向。
卢导的分享给到场老师在AI时代如何设计教学以新的启发,课程发展主任李逸红女士的后续分享则为到场老师提供了实践操作脚手架。李女士以开场的戏剧体验为例,以任务型教学法分析其中包含的输入与输出,解读老师们刚经历的教学流程包含的能力培养,为老师们提供了教学设计上的实践参考。
本项目课程发展主任李逸红女士解读任务教学过程中所培养的学生能力
李逸红女士对是次工作坊戏剧体验的教学设计分析
通过展示此次戏剧体验的准备过程,李女士鼓励老师们善用AI准备教学材料,实现备课效率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双提升。
李逸红女士分享利用AI制作教材的经验
最后,李逸红女士引用“初中人工智能课程单元”的设计愿景,强调在日新月异的AI时代,老师们更应善用技术,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生活与AI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AI学习的能力。此次工作坊获教育局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邱霖业先生及到场老师的高度评价,参与老师皆表示从中获得了AI辅助教学、跨学科教学、沉浸式学习、任务型教学法等多方面的思考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