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文化漫游(二)之文学资源篇
29/02/2024

文化漫游(二)之文学资源篇

文/梁志華

上回讲到,社区内的文化漫游资源俯拾即是,同工可以根据学校的社区作为首次考察的起点(见梁志华:〈文化漫游之社区资源篇〉)。可是,倘要为学校学生,特别是多元文化学生组织“文学散步”,那将涉及一大批资料,包括:考察路线、文学篇章、观察笔记,甚至学生习作等,究竟哪里有丰富的资源可以供教师观摩?下面就以“一个网站”、“一首作品”、“一本图书”三个角度切入,跟大家分享学校的试行经验。

一个网站:

  可能大家对文学散步,甚至文学地景都不太陌生。倘在Poe键入“文学地景”,它会告诉你“文学地景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景观和环境。透过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等方面的描绘,作家可以营造出一个独特的背景,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融入故事情节和角色的世界。”颇吸引,但有点玄。是吗?你希望要更具体的资料?好,那不妨浏览下面以香港为立足点的地景文学专门网站:

一、 “香港地景文学资源库”——链接:http://hkliteraryscenes.wikidot.com/

(图一取自“香港文学地景资源库”网页)

以大埔区为例,网站收录不同作家的文学篇章,还有同一区内不同考察路线的规划示例,更有具像的文学地图(见下)、考察笔记工作纸示例,以至参与学生的初试啼声之作等。

二、 “香港文学地景资源库•大埔区示例:大埔(轻鬆散步学中文)”——键接:http://hkliteraryscenes.wikidot.com/15tp

那散步前、中、后有些甚麽具体活动可以规划?以“大埔(轻鬆散步学中文)”为例,他们邀请刘伟成博士担任导赏作家,并在散步前为师生举行短讲,分享散步时的观察方法;而在散步过程中,参与者偶尔停步细察身旁的一事一物,作家亦会于现场为学生朗读名家作品,让大家沉浸在其中的“文化氛围”(详见以上键接的“活动花絮短片”);至于散步后,既可以完成示例的笔记纸,教师亦可以参考上一期提及的“多用五官”等考察方法,自行设计配合学生特性或学习需要的工作纸。

(图二取自“香港文学地景资源库•大埔区示例:大埔(轻鬆散步学中文)”网页)

一首作品:

 既然是文学散步,那如何藉“多用五官”等策略,引导学生初步进入文学作品的氛围呢?

继续以大埔碗窰为例,诗人陈德锦博士有一组题为〈冬日,在碗窰〉的诗作,原诗有三首,限于篇幅,下面仅节录其中第三首的简单设计:

教师示范把诗句所运用的不同感官描写标示出来(见每行末的括号文字。对于初起步的学生,亦可以用五官的图像标示),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作文本,留意其中暗示或呈现情绪的诗句(例如绿色标示的诗句),体会诗末段由今天荒废的遗址回想百年前的窰火。接著学生可以参考教师的示范,尝试把〈冬日,在碗窰〉的第一、二首,甚至其他作家的作品片段所运用的感官描写标示出来,并推敲、猜测其中的情意。

一本图书:

    你开始对文学散步、文化漫游有更多感觉,希望多参考地景的故事?同样以大埔为例,孔慧怡博士的新书《大埔故事》(见图三)有哪些内容你有兴趣?是“400年前的大埔工业村”?哪里是“大埔墟第一街”?“淡水湖改变了大埔墟”?抑或是“嘉道理先生未圆的梦”?相信你和学生通过此书的故事,可以了解大埔“独特的背景”,能够“更深入地融入故事情节和角色的世界。”而上引Poe生成的文字亦不太玄了。

(图三取自网络)

相信你对文化漫游的兴趣愈来愈浓。甚麽?以上的介绍大部分以文字为主?好,下一期我们就讨论“文化漫游(三)之图像资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