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游(三)之图像资源篇
文/梁志华
上文提到,线上线下均有丰富的文学资源,供教师组织文化漫游时参考选用(见梁志华:〈文化漫游之文学资源篇〉),惟考虑到多元文化学生的特性、视觉型学习风格学生的需要,图像资源可能是更具体的学习材料。下面以“大埔文化漫游”为例,通过“由预行到参观”、“从绘本阅读到延伸创作”两个角度,跟大家分享罗定邦中学的实践经验。
由预行到参观:
(圖一攝於往「碗窰窰址」途中)
以上照片所攝,是往碗窰途中的尋常風景。不是嗎?瓦碗已經破碎,或大或小的碎片給隨意棄於道旁的泥土之中,而且數量不少,價值不高——慢著,倘參考作家劉偉成博士在行前短講所介紹的聯想方法,細心引導學生想像這些碎片在「過去」的樣子,以及它跟其他碎片(以至整體)的「關係」等,則學生思考的空間就有機會逐步拓寬(詳見後)。
想不到碗窰展覽內的圖片和實物亦有無盡的發揮空間。以下展板所介紹的「卷草紋軍持」,是以往伊斯蘭教徒的盛水器(見圖二右中的圖片)。想不到在校園後山碗窰出土的瓷器,竟然奇妙地連結了——不同的時間(由昔日生產瓷器到參觀的當下)、空間(由香港製碗之地到瓷器遠銷南洋)和族裔(多元文化學生、他們的親人、學校的師友),一張小小的圖片,讓教師、學生浮想連篇。
(图二摄于碗窰展厅)
是的,就在师生凝神注视展厅内碗窰遗址的模型时(见图三),你听到身旁响起这样的提问:“学校呢?学校的位置在哪里呢?”原来多元文化学生都心繫学校,且以大埔为家……。慢慢地,时空(由古代的碗窰到今天的展厅)与身份(多元文化学生对香港、大埔和学校的归属感)蓦地连结在一起。而我们的单元主题“大埔原来是我家”亦愈来愈清晰了。
(图三摄于碗窰展厅)
从绘本阅读到延伸创作:
如果漫游参观是为学生积储前备经验,则课堂上“诗绘本”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继续观察书中的图像。对初入门的读者而言,诗作较难理解,但是在诗绘本内,一首原本动辄数十行的诗,不单暂时分拆为诗句/一小节,让多元文化学生更容易进入诗句的文本世界;而且辅以画家创作的图画——绘本的画家之于诗人,无论是配合、对话、补充,甚至再创作,对读者而言,都是一次进入图文兼备,有丰富“文化/文学氛围”的阅读经历。
那为甚麽选取谷川俊太郎的诗绘本《活著》呢(见图四)?谷川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作家,素有“日本国民诗人”的美誉,作品收入日本的教科书中。他的诗句浅白,此绘本内“活著/现在,我活著”等反覆出现的句子,诗意明朗,在日本经历“311大地震”重创之后,此诗经过知名演员朗读,更成为不少日本民众在网上互相传诵支持,相濡以沫的重要作品。
(图四取自网络)
倘香港的多元文化学生在反覆阅读诗绘本《活著》之后,经过师生讨论、思考、沉淀,然后以“观察”等的关键词,运用Poe仿作以上诗句,那究竟会有甚么可能?下面是其中一位学生的初步成果:
虽然上述的习作仍然有优化空间(例如:“现察”应修订作“观察”;AI 的元素可以逐步减少而学生创作的元素增加……),但无论如何,结合文化漫游、诗绘本阅读、藉AI仿作诗句的“大埔原来是我家”计划,好像不同的瓷片拼合之后,成为全新且独特的学与教风景,这对多元文化学生参与中文学习的动机和信心,对教师优化教学的启发,都引发更多的思考。
相信你对组织配文化漫游已有点子。甚麽,你尚未满足,希望多交流绘本深度阅读的学与教方法?好,下一期我们就讨论“绘本阅读的四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