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閲读的四个瞬间(四)之画面篇
文/梁志华
早前我们从“人物”、“情感”和“故事”,介绍绘本阅读的策略。在总结篇,我们以作家郝广才和画家潘丽萍合作的《妈妈的一碗汤》(见图一)为例,分享优秀的绘本如何藉整体构思的画面,呈现丰富的信息,引发深刻的感受。
(图一取自网络)
联繫生活与文化:
(图二取自郝广才著;潘丽萍绘:《妈妈的一碗汤》。绘本旁的说明、图内的方框或圆框为笔者所加,下同)
相信同工已打破绘本文字少、内容浅的刻板印象,但难点是如何带动多元文化学生揣摩绘本的深层信息?
联繫生活和善用“文化回应教学”的原则,应该是有效的方法——在“阅读前”,可以考虑提问:“在你们民族的生活习惯中,家人平日最常喝的是甚麽汤?”“在上完体育课筋疲力尽时,你最想回家喝妈妈煮的哪道汤?”“在甜丝丝或暖烘烘的汤汁滋润口腔、舌头和喉咙时,你想对妈妈说甚麽话?”……
在以上提问的铺垫之下,我们跟学生一同开始细察绘本内由线条、构图、色彩和文字构成的丰富画面,品嚐属于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独特滋味。(见图二)
线条与构图:
(图三取自《妈妈的一碗汤》)
原来探寻绘本的深层信息,可以由简单的线条切入。在“阅读中”,可以邀请学生从以上的跨页找出画面多次出现的线条(见图三)。“是由曲线组成的圆形!”学生找到了,答得好!这些曲线跟绘本内的女孩有甚麽关係?“女孩脚踏自行车,正迈往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答不到?没关係,学生投入于阅读过程,并且开始跟绘本内的细节连结,这不是很好的开始吗?
那属于妈妈的又有哪些圆形?——“小笼包、碗、汤煲和由盖孔透出的香气烟雾。”对,学生可以进一步猜一猜:这些香气最后化成甚麽?这代表妈妈对女儿哪些深厚的情意?而右上方哪些黄色的树叶又是甚麽?(下详)还有,绘本左上方的文字:“多少希望,多少盼望,/多少爱,都在妈妈煮的一碗汤!”这些重複出现(代表重要)的排比句式,如何深化妈妈对女儿的感情?
暗示与含蓄:
(图四取自《妈妈的一碗汤》)
学生于另一个跨页(见图四),将发现由圆形汤煲透出的香气,已逐渐化成母女之间的记忆、思念、祝愿和期许(至于最终化成“如意”此中国文化的象徵,则可以视乎多元文化学生的理解程度,在适当时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
学生从桌上碗筷数目的细节,不难猜出妈妈已离开人世,而昔日的女儿,已接棒成为母亲,传承母亲对女儿、孙女的爱和关怀,延续由热汤传递的暖意。
文字当然要细味:“多少泪,在眼眶。/多少爱,在女儿煮的/一碗酸辣汤!”原来是作者精心烹调的诗句!其中糅合了酸甜苦辣,包含爱与泪的多重滋味,让读者回味。
象徵与缝隙声音:
(图五取自《妈妈的一碗汤》)
细味一下总结文字:“银杏树,风中黄。/多少爱,在歌唱,/妈妈的一碗汤!”(见图五)这除了呼应绘本开首的文字(见图三),更揭示出那一大丛一大丛的黄色树叶,原来是“银杏”——倘我们在阅读前先请学生在网上搜寻银杏的“花语”,则学生带著“坚韧、沉著”的背景知识,可以更深入地逐步领略母爱的特质。
妈妈藉为家人煮汤表达关怀,这其实就是一种无言而低调的爱的表示;绘本又如何藉沉默而隐藏的“缝隙声音”方式配合呢?“有谁人在故事内一直缺席?这暗示了母亲的付出如何艰钜而沉默?”这是在“阅读后”的学习阶段,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题目。
结语:
母爱是永恆的主题,高水平的作家和画家通过优美的韵文、精心构思的画面、意义丰富的植物和文化象徵,含蓄而优美地呈现母女之间深刻的关怀和祝愿。谨以此文,送给身为母亲的读者,与你们家中的母亲、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