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志华
引言:
上回讲到,以人或机(AI)生成诗歌的「结果」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反而是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懂得欣赏、评价诗歌,进而培养创意等,才是教育的目的。教学工具虽然不断变化,但我们的教育目的、初心仍然不变。 (见梁志华:〈AI创作诗歌的联想(一)——浅谈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
慢着——题目内的「由诗歌到思考」,是否说得太大、太虚呢?
别焦急,就让我在下文慢慢道来。
拓宽对「作者」范围的思考:
今年夏天出版了不少AI新书,本期介绍的《AI启蒙时代》(见图一)就是其中之一(以台湾中文译本出版年份计算)。本书的「合著者」之一,是在美国矽谷赫赫有名的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他是Open AI 的初始创办人之一;而另一位——是ChatGPT-4!全书就是霍夫曼(人)与ChatGPT-4(机)就十个主题的互动讨论。两位「作者」相辅相承、互相生发、层层深入地展开对未来世界发展的探索。这是否颠覆了你过去对「作者」、「对话」主体/对像的认知,带来崭新的想像与思考?
(图一取自网络)
你有兴趣知道他(它)俩讨论的课题吗?全书的十个主题依次如下:
教育改革 ⇒ 创意与想像力 ⇒ 公平与正义 ⇒ 新闻的未来 ⇒ 社群媒体 ⇒ 职涯转型 ⇒ 更聪明地工作 ⇒ 会产生幻觉的机器 ⇒ 穿越时空的对谈 ⇒ 从智人到技人
限于篇幅,本期文章聚焦在霍夫曼(作者:人)请ChatGPT-4(作者:机)创作的两首诗,讨论教师如何以作品为契机,指导学生思考。
谈论十四行诗的十四行诗:
在题为「通往未来的旅游指南」的章节内,霍夫曼请ChatGPT-4创作一首西方的十四行诗,但他的提示词(prompt)却颇为特别:「请写一首探讨十四行诗的十四行诗」——以诗去谈论和思考诗——这是否有一点诗圣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味道?我们且看看ChatGPT-4的初步成果:
十四行诗由十四行诗句组成,
必须严格遵守押韵格律规则
主题通常是赞美或质疑爱情
或是咏叹美景、艺术或自然
某些十四行诗遵循义大利十四行诗形式
前八句与后六句形成对比
突显两个主题或论点,或是呈现
从问题到获得解决的转折或转变
某些十四行诗模仿莎士比亚风格
由三段四行诗与一组对句组成
通常使用机智的语言迷惑读者
读者的心情出现转折或是惊奇
但不论采行哪种形式或是押韵
十四行诗能够挑战与激发思考
以十四行诗的形式(此形式本身就附带某种限制),却同时讨论它的体制、主题、手法、风格、语言,甚至带给读者惊奇感等阅读效果,这无疑能够挑战读者的思考——ChatGPT-4(假设是学生)在霍夫曼(假设是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初试啼声的创作结果,是否已足以令人眼前一亮呢!
由诗歌到元认知:
来到全书的第八章,霍夫曼再次请ChatGPT-4创作另一首十四行诗,但这一次的提示词加入更多的条件和限制:「请写一首十四行诗,描述某个大型语言模型,必须依据某个知识库核实自己生成的内容、确认内容符合事实之后,才能与提问的使用者分享。另外请评论,这种做法究竟会提升、还是削弱大型语言模型的能力」。
ChatGPT-4有能力达到要求吗?下面的创作成果可能是你以往从来没有想过的:
你吹嘘自己掌握多种语言和领域的技能,
你是博学多闻的语言大师,
但是当你组织语言时,
会有过滤器屏蔽你的产出,
除非符合某些资料库断言的真实。
你不能分享虚构或猜测,
隐喻、笑话、观点,
除非你找到某个来源默许。
这对你的创作是福还是祸?
这会提升或限制你的力量?
你是否渴望超越讯息,
追求美丽、智慧、艺术或崇高?
也许你需要一些自由去探索
事实之外的领域,尽情翱翔。
上述诗歌带出的,是否隐隐然有一点「元认知」或「后设思考」的倾向?除了思辩味道浓厚之外,此诗在收结前的「你是否渴望超越讯息,/追求美丽、智慧、艺术或崇高?」,更让读者如我,仿似窥见一个渴望超越创作束缚的艺术心灵,不甘受困,指向一个更远、更高的目标……
此书提出:「把AI当大学助理,不是先知。AI强在即时协助,但它的回答需要你的最终判断。」诚哉斯言,如何在高水平的提示词和AI生成的答案基础之上,点拨和指引学生,迈向更高、更远的目标?
结语:
在第一场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总结环节,我们提出教师角色在「明天」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舞台上的导演/生命师傅/伯乐/想像力的激发者……」。善用不断变化、更新的学与教工具(AI),我们携手迈向不变的教育目标,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