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香港电影美术系列(一)——筑梦人与「造世界」
09/12/2024

 

文/梁志华

 

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倒数前的预备工作:

 

是的,我得坦承自己对电影,特别是幕后美术指导的工作一知半解,难得E&T计划在12月7日第三场教师专业发展活动,邀请到著名美术总监张蚊小姐主持,分享她对美术指导和创意思考的心得,因此我当然要早作准备——刚好月前新书《无中生有——香港电影美术及服装造型展全纪录》出版,读者如我就可以一窥香港梦工场背后,一班筑梦人如美术指导/服装指导/造型指导,如何合力打造千变万化的光影世界。

 

(图片取自网络)

 

不同的媒介,相同的目标:

 

此书引发我们对电影的很多思考。例如,一般观众观影大多为了消闲;对电影认识较深的,可能较多留意演员演技、电影主题;至于醉心电影的发烧友,则可能对导演「签署」(惯用手法、个人特色)了然于胸。

 

惟此书却启发读者逐步了解,在「电影艺术」这个广阔的范畴中,原来还有不同的「部门」在背后合力建构一出成功的电影,其中包括:美术、服装、造型、布景、道具,甚至后期制作、CG特效(电脑合成影像)等。可惜的是,电影在结束公映后,这些当日花尽心思统筹制作的精美服装和道具,往往从此散佚不存(电影场景可以在机场重现毕竟是幸运的少数)。

 

2023年,香港文化博物馆跟香港电影美术学会合办上述展览,并得到不少业界同人大力协助,让大量流失至世界各处的香港电影场景,终于可以借「展品」的形式,再现观众眼前。四个月的展期过去,展品再次面对散佚的可能,惟「图」书却可以把这一份共同记忆定格延展,好让一班香港电影筑梦人的「can do」、「一个打七个」、「超强应变」等精神,可以继续保留。

 

下面试以图像,呈现不同媒介形式所保存的电影美术工作者努力的印迹:

 

 

以上的媒介虽然是不同形式,惟均指向一个目标——由「无」到「有」,化抽象(剧本、导演)的意念为具体的影像、形象,以至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电影作品— —这不是跟写作和优秀文章的效果有相通之处吗?

 

语录神偷/写作借鉴:

 

除了电影场景与服装展品,此书亦收录不少美术/服装/形象指导的剖白和体会。以下试节录数则,同工可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作参考转化:

 

(一) 服装造型的功能:

 

刘天兰:

(图片取自网络)

 

希望建立角色的性格、特质;随着剧本的进展,可能在情绪上亦会运用衣服的颜色、线条去推进。如果我们将造型做得妥当,那应该使一般观众也能立即阅读到角色当中的一些信息。电影服装造型主要的功能,就是塑造角色的说服力。

 

(二) 另一种对白:

 

文念中:

 

(图片取自网络)

 

电影对白是将电影的故事透过文字表达出来;电影美术是另一种对白——透过影像、画面,将故事说出来。其实它就是一个「视觉的语言」,变成了另一种对白去说故事。

 

(三) 说故事的能力:

 

林子侨:

 

(图片取自网络)

 

……一个特定的技巧,那就是「说故事」的能力。这些设计——在我们电影美术、服装的工作,其实都是一种技巧和方法。最主要的是要将剧情、将剧本、将那个世界带给观众。

 

(四) 「八卦」可以造世界:

 

莫少宗:

(图片取自网络)

 

这是一个「造世界」的过程。你创造一个世界;在故事内包涵了人、事、物、环境、所有的东西。那就是你对书本的「八卦」、对影像的「八卦」、对生活的「八卦」。这些「八卦」就是你如何吸收信息;你会有多少的资料,在将来可以应用得到。

 

结语——说故事与造世界:

 

以上的电影美术工作者,都提及说故事的能力——电影美术与文章写作的分别,只是前者通过颜色、线条、光暗、对比等构成的画面,后者主要借助文字而已,更何况,高水平的文章,其实同样需要有具体的「画面」,以呈现故事和故事背后的世界(观)。当然,对生活「八卦」,那种对事事物物背后都有好奇心的探究精神,更是任何创意工作者和学生(甚至同工)都需要具备的特质。 :>

 

糟糕,已经到达文章字数的上限,我仍然未谈「电影美术」的定义!怎么办?那下一次,我们就借另一本图书——《繁花盛放:香港电影美术 1979-2001》,回溯香港电影美术首次的历史整理,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