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回到教学的起点——读《AI赋能新学力》(二)
10/02/2025

 

文/梁志华

 

引言——跟学生一起学习:

 

上回讲到,可汗学院以GPT-4科技为基础的新型AI家教「Khanmigo」,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通过AI助理跟学习者互动提问与对答,逐层深入地思考课题——不单寻求答案,而且重视思考与学习的过程。 (见梁志华:〈没有答案的AI?——读《AI赋能新学力》(一) 〉)

 

下面我们就看看Khanmigo(在西班牙文的意思是「和我一起」)如何在阅读和写作跟学生一起学习。

 

(图一取自网络)

 

阅读——跟作品对话的过程:

 

虽然香港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成绩,在国际研究长期处于前列位置,惟他们文艺性的阅读能力,一直较资讯性的阅读能力低。你有以下的经验吗?学生提交的「阅读报告」,大多是千篇一律的佳句摘录;至于所谓的「读书心得」,可能有部分是由网上搜寻所得拼凑而成,属于别人的多,自己的少,更遑论是经过深思熟虑,细心分析。归根究底,学生提不起劲阅读;不太有方法阅读;享受阅读的可能只是少数。

 

(图二取自网络)

 

在可以使用Khanmigo的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又有何不同呢?你有想过让学生跟小说作品内的角色对话吗?以往可能要大费周章地规划设计,惟通过人(学习者)与机(Khanmigo)的互动,《星空奇遇记》内的寇克舰长可以立刻跟小读者天地连线,促膝详谈。倘把Khanmigo在地化,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你的学生希望跟哪些作品角色对话,是《鹿鼎记》的韦小宝(跨越古今)?抑或《哈利波特》内的佛地魔(人魔激辩)?

 

借助Khanmigo模拟的角色,促进学习者主动参与和投入阅读的过程(Reading Engagement);进而在对话的过程中揣摩文本内不同细节的含义、象征的作用等,引导思考内化,逐步拓宽学生的思考空间。上述跟作品对话和发现文本深层信息的过程,不正正是阅读的目的吗?

 

写作——由脑力激荡、激发创意到培养精进力:

(图三取自网络)

 

以往因应学生写作时缺乏内容和方法,因此有同工借助教科书的设计或「读写结合」的方法,借提供范文予学生参考,期望他们写出一篇合乎要求的文章。扪心自问,上述的材料是否已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而起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学生除了坐在教室「动手」写作,其实有多少程度是「动脑」思考、「用心」享受写作?至于好奇心的激发和想像力的培养,是否大多只是出现在教学计划文件内的字眼?

 

回溯我们学习的经验,各位是否记得第一次参与「脑力激荡」的情景?组员围聚一起,经历「脑力激荡四原则」——暂缓批评;欢迎疯狂的想法;数量优于质量;结合并改进想法——借开放、友好、无压力的环境,慢慢地,一些点子逐渐凝炼成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是别人眼中的亮点。

 

你有想过吗,原来Khanmigo亦可以是学生脑力激荡的其中一位「组员」,它可以在学生创作故事时,以提问引领学生逐步深化自己的构思,例如:主角是什么人?他的背景与性格如何?说话时有什么语气?情节构思方面,主角在故事内遭遇到什么难题?他运用什么策略解决?结果如何?通过作品你想表达什么信息? (同工是否联想到「故事手掌」、「故事山」等思考工具?)学生甚至可以跟自己构思的主角直接对话,把原本只属虚构的人物立体化、「活化」起来! Khanmigo甚至可以跟学生分析他们初稿的优、缺点,以鼓励学生深入评价和改善自己的作品水平,逐步提升个人的创作能力。

 

跟前述阅读一样,学生同样是积极参与创作的过程,而且可以通过跟Khanmigo的对答,优化自己的构思,发展创意思维中的「精进力」(Elaboration)。

 

结语——回到教学的起点:

(图四取自网络)

 

通过运用Khanmigo,教师有机会可以协助学生培养对作品的好奇心,激发创作的想像力,这不正正是教学的起点和初心吗?只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和未知道的变化,部分同工心里可能有一种隐而未道的感受——担忧。

 

担忧,《AI赋能新学力》的作者萨曼・可汗知道吗?在此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我们就跟同工一起谈谈「告别担忧」,一起学习「勇闯教学新领域」,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