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志華
引言——跟學生一起學習:
上回講到,可汗學院以GPT-4科技為基礎的新型AI家教「Khanmigo」,不直接給學生答案,而是通過AI助理跟學習者互動提問與對答,逐層深入地思考課題——不單尋求答案,而且重視思考與學習的過程。(見梁志華:〈沒有答案的AI?——讀《AI賦能新學力》(一) 〉)
下面我們就看看Khanmigo(在西班牙文的意思是「和我一起」)如何在閱讀和寫作跟學生一起學習。
(圖一取自網絡)
閱讀——跟作品對話的過程:
雖然香港中、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績,在國際研究長期處於前列位置,惟他們文藝性的閱讀能力,一直較資訊性的閱讀能力低。你有以下的經驗嗎?學生提交的「閱讀報告」,大多是千篇一律的佳句摘錄;至於所謂的「讀書心得」,可能有部分是由網上搜尋所得拼湊而成,屬於別人的多,自己的少,更遑論是經過深思熟慮,細心分析。歸根究底,學生提不起勁閱讀;不太有方法閱讀;享受閱讀的可能祇是少數。
(圖二取自網絡)
在可以使用Khanmigo的國家或地區的情況又有何不同呢?你有想過讓學生跟小說作品內的角色對話嗎?以往可能要大費周章地規劃設計,惟通過人(學習者)與機(Khanmigo)的互動,《星空奇遇記》內的寇克艦長可以立刻跟小讀者天地連線,促膝詳談。倘把Khanmigo在地化,我們不妨想像一下,你的學生希望跟哪些作品角色對話,是《鹿鼎記》的韋小寶(跨越古今)?抑或《哈利波特》內的佛地魔(人魔激辯)?
借助Khanmigo模擬的角色,促進學習者主動參與和投入閱讀的過程(Reading Engagement);進而在對話的過程中揣摩文本內不同細節的含義、象徵的作用等,引導思考內化,逐步拓寬學生的思考空間。上述跟作品對話和發現文本深層信息的過程,不正正是閱讀的目的嗎?
寫作——由腦力激盪、激發創意到培養精進力:
(圖三取自網絡)
以往因應學生寫作時缺乏內容和方法,因此有同工借助教科書的設計或「讀寫結合」的方法,藉提供範文予學生參考,期望他們寫出一篇合乎要求的文章。捫心自問,上述的材料是否已緊密聯繫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而起動他們的寫作熱情?學生除了坐在教室「動手」寫作,其實有多少程度是「動腦」思考、「用心」享受寫作?至於好奇心的激發和想像力的培養,是否大多祇是出現在教學計劃文件內的字眼?
回溯我們學習的經驗,各位是否記得第一次參與「腦力激盪」的情景?組員圍聚一起,經歷「腦力激盪四原則」——暫緩批評;歡迎瘋狂的想法;數量優於質量;結合並改進想法——藉開放、友好、無壓力的環境,慢慢地,一些點子逐漸凝煉成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是別人眼中的亮點。
你有想過嗎,原來Khanmigo亦可以是學生腦力激盪的其中一位「組員」,它可以在學生創作故事時,以提問引領學生逐步深化自己的構思,例如:主角是甚麼人?他的背景與性格如何?說話時有甚麼語氣?情節構思方面,主角在故事內遭遇到甚麼難題?他運用甚麼策略解決?結果如何?通過作品你想表達甚麼信息?(同工是否聯想到「故事手掌」、「故事山」等思考工具?)學生甚至可以跟自己構思的主角直接對話,把原本祇屬虛構的人物立體化、「活化」起來!Khanmigo甚至可以跟學生分析他們初稿的優、缺點,以鼓勵學生深入評價和改善自己的作品水平,逐步提升個人的創作能力。
跟前述閱讀一樣,學生同樣是積極參與創作的過程,而且可以通過跟Khanmigo的對答,優化自己的構思,發展創意思維中的「精進力」(Elaboration)。
結語——回到教學的起點:
(圖四取自網絡)
通過運用Khanmigo,教師有機會可以協助學生培養對作品的好奇心,激發創作的想像力,這不正正是教學的起點和初心嗎?祇是,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和未知道的變化,部分同工心裏可能有一種隱而未道的感受——擔憂。
擔憂,《AI賦能新學力》的作者薩曼・可汗知道嗎?在此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我們就跟同工一起談談「告別擔憂」,一起學習「勇闖教學新領域」,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