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AI创作诗歌的联想(一)——浅谈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
21/10/2024

文/梁志华

从第一场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谈起: 

上回讲到,第一场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由Alpha世代的语文学习需要切入,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工业革命4.0的关系,同时回顾「E&T计划」AI教学框架WISE 2.0的发展,进而提出对教师角色的思考。 (见陈钰莲:〈引入AI生成技术于教学应有的期望 〉)

在分组工作坊环节,教师根据各自的兴趣,到相关小组交流以不同的AI平台,生成文字、图片、歌曲,甚至短片,包括:以短片呈现结合价值观教育的经典文言篇章(以诗歌为例) ,尝试为文言学习带来更多的可能。

慢着——既然AI已经可以生成上述短片,那么对于教师教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角色,究竟是挑战还是机遇?各位会否担心:有朝一日教师会「无用武之地」,甚至在未来给AI取代教导学生的位置?

关于AI的新书: 

早前翻阅两本今年出版有关AI的著作,刚巧两位作者都借助AI创作诗歌,作品既呈现相异的效果,亦引发不同的思考。下面试以数首同样由AI创作的诗歌,分两期浅谈教师如何借AI诗歌反思对学生的指导。

(图一取自网络)

七言绝句与现代诗创作: 

《无料AI》(见图一)的作者洪锦魁是电脑专家,惟他本身并非语文或文学专业出身,因此在他的新书内读到其中一章是「文艺创作与恋爱顾问」时,自然是分外令人注目。试看他运用以下提示词让ChatGPT生成的七言绝句——「我40余年前毕业于明志工专(作者在台湾的母校),近期要回母校演讲,心情有一点紧张,请用这个心境创作一首七言绝句」:

四十年前别明志,

今日重回忆如诗。

心头紧张旧校舍,

演讲台上情意迷。 

 

这首ChatGPT生成的作品,在字数、句数,甚至韵脚(以普通话诵读,第一、二、四句皆押韵)均大致符合格律要求,但为什么念起来总令人觉得欠缺了一点什么? ——啊,是「诗味」!你和高水平的读者,会不会追问:诗味、诗的要素,或诗的关键特征究竟是什么?

在对作品下最终评价之前,或许再看看作者同样运用ChatGPT生成的现代诗。他的提示词如下:「我的学生时代是在明志工专度过,这是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在学校毕业40年了,我怀念当时的同学,请做一首现代诗形容我现在的心境」:

 

四十年岁月悠,明志青春怀。

半工半读日,同窗梦未梦。

书山忆往岁,工水情犹在。

校园风景异,心中情不改。

同窗匆匆散,友谊犹未凉。

怀念学生日,情牵旧校巷。

青春岁月过,深情藏心间。

明志真摰语,不渝怀旧愿。

 

或许大家都同意,这一首现代诗同样缺乏诗味,因为它不但采用直接叙述(telling),较少使用具体呈现(showing)的方法,而且在情感表达方面过于直露,欠含蓄,未能让读者有自行揣摩箇中情意的空间,更遑论体验一唱三叹,余味不尽的感受!

面对教室内的多元文化学生和学习多样性,倘我们都同意教科书的原有设计需要调适或优化,那我们或许可以进一步反思,现时教科书和部分教学设计,把较多时间花在韵文(诗、词、曲)的格律、体制等「文本以外」的资料、知识上,这是否对学生最适合或最有学习价值的教学?

那诗歌「文本内」的关键特征、要素是什么?以下仅提几个要点供各位参考——诗的四把锁匙:「图像、感情、音乐、精炼」——这些要素,倘放进给ChatGPT的提示词之内,效果会否更好?你会否在读完这期文章之后,抽时间动指试试看?

 

结语: 

慢着,这期文章的题目,不是说「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吗?

或许我们可以说,以人或机(AI)生成诗歌,这「结果」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反而是学习「过程」中同工引导学生懂得欣赏、评价诗歌的优劣,进而建立品味,培养创意、想像力,对知识的好奇心等,才是教育的目的。我们的教学工具、策略(AI)虽然不断变化,但我们的教育目的、初心仍然不变。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知音〉)各位前线同工,都是有丰富阅读积累的资深读者,关键是如何调动我们的已有知识,指导学生切入对诗歌的阅读角度。

(图二取自网络)

下次我们借另一本新书《AI启蒙时代》(见图二),谈谈其中两首由ChatGPT创作的十四行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