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繁花》光影背后第一回教材设计
08/02/2024

文字与影像对读是语文学习的其中一个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法。自古至今,由文学作品改篇的影视作品多如繁星,高中中文科更备“名著及改编影视作品”单元供学生选修,学习材料包括小说、现代文学、金庸巨著等,以学习欣赏文字与影像之间的关係与比对为学习重点,期望培养分析评价不同手法呈现的效果。

之于教学,或可对文字与影像对读有更深更广的理解﹕我常跟学生笑言,作者都是最优秀的魔术师,只要脑袋想起甚麽情景、想使用甚麽道具场设,只要我们大笔一挥,所有想像的都能跃然纸上,安静地等待作者差遣。电影拍摄却需要有真切的场景、真实的道具,其颜色、花纹、形状、材质等细緻的追求,缺一拍摄不来。创作者只要愿意想,就可以得到最美的实践,是文学与影像最引人入胜的原因。

相信以电影片段融入课堂已不是新鲜事,因著ChatGPT人工智能的推进,同工们或可重新审视影视作品之于教学的意义与启发。尝试以人工智能结合电影影像,藉现今科技将学生未必能即时以文字描绘的场景与感受以A.I.图像生成模式化想像为具体,透过输入关键词生成图像的过程为学生整理没有系统的“胡思乱想”,再一步步藉同侪分享讨论组织情景、编织段落。层层递进、有系统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整理心理词彙,最后化成完整感人又能对应文题的作品。相关过程以W.I.S.E. 为框,对应高阶学生能力,举例如下﹕

工作纸设计示例:

步骤阐释:

1.老师可自选影像为学生引入,透过片段剪影将时间与情绪定格于一瞬,让学生讨论道具之于情感或情节推进的意义,再让学生自行设计同一情景的道具安排,并以A.I.生成图片,让同学彼此交流分享,亦藉此组织合度关键词,整理思绪。如果学生能力有待,同工亦可改以卡通片片段作切入,并加上关键词选项,引导同学先想像而不囿于语言限制。
2. A.I.生成图像后,学生可与组员/在课堂上分享生成过程及选用之关键词。期望藉同侪观摩讨论让学生自行优化自己的“成品”,为指定的场景配搭最好的道具。

随著科技发展,网络世界日趋完善,学生不多不少受到社交平台沟通方式的影响,短片、短语的使用直接改变他们对遣词用字的看法以及习惯。脑袋纵有不少与写作主题相关的所生所感,却无法有系统地呈现或表达出来。以上举出之W. 及I.两个步骤皆针对时下年轻人“能想未及写”的情况而生,期望能以影视作品名家对场景与道具之细腻安排,重新带动学生在繁忙生活的浮光中找著令人感动的剪影,并为之添上色彩,再赋生命,将自己紊乱的思绪好好整合,化成图像或文字‥‥‥当中所盛载的,不单是对文题的深刻掌握理解与感悟,更是为怱怱而来久久未去的情感找到所安之处。

篇幅所限,馀下两个创作步骤让我们龙年再谈﹗ 谨祝大家新年进步,身体健康﹗ 教(学法)(新)思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