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繁花》(二)光影背後第一回教材設計
08/02/2024

 

《繁花》(二)光影背後 第一回 教材設計

文字與影像對讀是語文學習的其中一個有趣又有效的教學法。自古至今,由文學作品改篇的影視作品多如繁星,高中中文科更備「名著及改編影視作品」單元供學生選修,學習材料包括小說、現代文學、金庸巨著等,以學習欣賞文字與影像之間的關係與比對為學習重點,期望培養分析評價不同手法呈現的效果。

之於教學,或可對文字與影像對讀有更深更廣的理解﹕我常跟學生笑言,作者都是最優秀的魔術師,只要腦袋想起甚麼情景、想使用甚麼道具場設,只要我們大筆一揮,所有想像的都能躍然紙上,安靜地等待作者差遣。電影拍攝卻需要有真切的場景、真實的道具,其顏色、花紋、形狀、材質等細緻的追求,缺一拍攝不來。創作者只要願意想,就可以得到最美的實踐,是文學與影像最引人入勝的原因。

相信以電影片段融入課堂已不是新鮮事,因著ChatGPT人工智能的推進,同工們或可重新審視影視作品之於教學的意義與啟發。嘗試以人工智能結合電影影像,藉現今科技將學生未必能即時以文字描繪的場景與感受以A.I.圖像生成模式化想像為具體,透過輸入關鍵詞生成圖像的過程為學生整理沒有系統的「胡思亂想」,再一步步藉同儕分享討論組織情景、編織段落。層層遞進、有系統地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整理心理詞彙,最後化成完整感人又能對應文題的作品。相關過程以W.I.S.E. 為框,對應高階學生能力,舉例如下﹕

工作紙設計示例:

步驟闡釋:

  1. ﹕老師可自選影像為學生引入,透過片段剪影將時間與情緒定格於一瞬,讓學生討論道具之於情感或情節推進的意義,再讓學生自行設計同一情景的道具安排,並以A.I.生成圖片,讓同學彼此交流分享,亦藉此組織合度關鍵詞,整理思緒。如果學生能力有待,同工亦可改以卡通片片段作切入,並加上關鍵詞選項,引導同學先想像而不囿於語言限制。
  2. ﹕ A.I.生成圖像後,學生可與組員/在課堂上分享生成過程及選用之關鍵詞。期望藉同儕觀摩討論讓學生自行優化自己的「成品」,為指定的場景配搭最好的道具。

隨著科技發展,網絡世界日趨完善,學生不多不少受到社交平台溝通方式的影響,短片、短語的使用直接改變他們對遣詞用字的看法以及習慣。腦袋縱有不少與寫作主題相關的所生所感,卻無法有系統地呈現或表達出來。以上舉出之W. 及I.兩個步驟皆針對時下年輕人「能想未及寫」的情況而生,期望能以影視作品名家對場景與道具之細膩安排,重新帶動學生在繁忙生活的浮光中找著令人感動的剪影,並為之添上色彩,再賦生命,將自己紊亂的思緒好好整合,化成圖像或文字‥‥‥當中所盛載的,不單是對文題的深刻掌握理解與感悟,更是為怱怱而來久久未去的情感找到所安之處。

篇幅所限,餘下兩個創作步驟讓我們龍年再談﹗ 謹祝大家新年進步,身體健康﹗ 教(學法)(新)思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