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广东歌X古诗—跨时空流行文化交流
05/06/2024

广东歌X古诗—跨时空流行文化交流

文/李逸红

教育局从2021年开始,在现有的中国语文课程基础上,为各学习阶段推荐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希望学生能从中领略作品的情意,提升文化修养。教育局建议老师可透过各种创意教学,例如唱游、游戏、朗诵、讲故事、讨论等学习活动啓发学生欣赏经典篇章和名著。即使是多元文化学生,局方亦希望学校能因应学生的语文能力及兴趣,选取合适的作品安排教学活动。

现时除了教育局提供的教学素材外,各个出版社亦有把各学习阶段的文学作品放到教科书里,甚至还制作一系列的动画和Kahoot问答游戏。很多学校也会跟学生讲讲故事和朗读诗歌,但即使学生能琅琅上口,也未必能对文学作品产生学习兴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爲这些作品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沾不上边,学生无法产生共鸣。

本人是多年的广东乐坛歌迷,从小就喜欢在ICQ、MSN、Xanga引用广东歌词表达心情。虽然是很MK的行爲,但我相信在座各位老师对这些行爲也会有共鸣。于是我又想:我们小时候会听歌学英文,能不能尝试找到一些跟古诗背后的含义相呼应的广东歌,让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去听歌学古诗呢?于是便有了以下的小五程度教学设计,课题是柳宗元的作品《江雪》。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聆听姜涛的《孤独病》,并请他们上网查看这首歌的创作意念,回答以下问题:


首先要利申,我并不是姜涛歌迷。数年前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正值姜涛最当红的年份,选取当红偶像的作品第一是爲了吸引学生的眼球;第二是这首歌的主题根《江雪》一样是跟孤独有关;第三是姜涛的经历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接近,亦很容易能在网上找到资料。《孤独病》的MV资讯栏已经有这首歌的简单创作概念:

一开始学生看到我播放姜涛的歌,反应非常激动,有正面亦有反面的评价(甚至有学生跟我说:“我妈几十岁人还去追星,还要逼我陪她!”)但不管怎样,每个学生都觉得很新鲜,学习兴趣瞬间提升,很好奇这首歌跟古诗有什么关係。学生冷静下来后,发现歌曲是描述一个年轻人如何被取笑,被忽略,感觉很孤单。类似的情感,很多学生在学校或者在家里其实都经历过,能设身处地理解作品和创作者的关係,明白人生总会有不如意,会感到孤独无助,会不理解旁人的看法,但低谷总会有出口,改变心态就能“笑著行过”。

听完歌,我们再回到这节课的重点---柳宗元的《江雪》。老师分享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再閲读诗句,学生更容易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到诗人的孤独感。

最后,让学生运用文氏图去对比两首作品,从文体,到用字,到情感,任何他们观察到的部分都可以放在图表上,让学生反思自己所学,亦能让老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虽然这节课没有朗诵,没有Kahoot,没有背默,但透过现代流行曲和古诗的跨时空流行文化交流,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大增,亦回应学生的生活经验,抒发自身的感受。

来年我们E&T团队的其中一大发展方向就是流行歌曲与篇章对读,透过广东歌和国语歌,对照DSE指定篇章及各学习阶段的建议篇章,以流行文化为切入点营造氛围,探索文学经典,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希望明年有您与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