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廣東歌X古詩—跨時空流行文化交流
05/06/2024

 

廣東歌X古詩—跨時空流行文化交流

文/李逸紅

教育局從2021年開始,在現有的中國語文課程基礎上,為各學習階段推薦了一系列的文學作品,希望學生能從中領略作品的情意,提升文化修養。教育局建議老師可透過各種創意教學,例如唱遊、遊戲、朗誦、講故事、討論等學習活動啓發學生欣賞經典篇章和名著。即使是多元文化學生,局方亦希望學校能因應學生的語文能力及興趣,選取合適的作品安排教學活動。

現時除了教育局提供的教學素材外,各個出版社亦有把各學習階段的文學作品放到教科書裏,甚至還製作一系列的動畫和Kahoot問答遊戲。很多學校也會跟學生講講故事和朗讀詩歌,但即使學生能琅琅上口,也未必能對文學作品產生學習興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爲這些作品跟學生的生活經驗沾不上邊,學生無法產生共鳴。

本人是多年的廣東樂壇歌迷,從小就喜歡在ICQ、MSN、Xanga引用廣東歌詞表達心情。雖然是很MK的行爲,但我相信在座各位老師對這些行爲也會有共鳴。於是我又想:我們小時候會聽歌學英文,能不能嘗試找到一些跟古詩背後的含義相呼應的廣東歌,讓學生從情感的角度出發去聽歌學古詩呢?於是便有了以下的小五程度教學設計,課題是柳宗元的作品《江雪》。

課堂一開始,我讓學生聆聽姜濤的《孤獨病》,並請他們上網查看這首歌的創作意念,回答以下問題:

首先要利申,我並不是姜濤歌迷。數年前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正值姜濤最當紅的年份,選取當紅偶像的作品第一是爲了吸引學生的眼球;第二是這首歌的主題根《江雪》一樣是跟孤獨有關;第三是姜濤的經歷跟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接近,亦很容易能在網上找到資料。《孤獨病》的MV資訊欄已經有這首歌的簡單創作概念:

一開始學生看到我播放姜濤的歌,反應非常激動,有正面亦有反面的評價(甚至有學生跟我說:「我媽幾十歲人還去追星,還要逼我陪她!」)但不管怎樣,每個學生都覺得很新鮮,學習興趣瞬間提升,很好奇這首歌跟古詩有什麽關係。學生冷靜下來後,發現歌曲是描述一個年輕人如何被取笑,被忽略,感覺很孤單。類似的情感,很多學生在學校或者在家裏其實都經歷過,能設身處地理解作品和創作者的關係,明白人生總會有不如意,會感到孤獨無助,會不理解旁人的看法,但低谷總會有出口,改變心態就能「笑著行過」。

聽完歌,我們再回到這節課的重點---柳宗元的《江雪》。老師分享柳宗元的人生經歷,再閲讀詩句,學生更容易理解詩中的意境,感受到詩人的孤獨感。

最後,讓學生運用文氏圖去對比兩首作品,從文體,到用字,到情感,任何他們觀察到的部分都可以放在圖表上,讓學生反思自己所學,亦能讓老師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

雖然這節課沒有朗誦,沒有Kahoot,沒有背默,但透過現代流行曲和古詩的跨時空流行文化交流,學生對古詩詞學習興趣大增,亦回應學生的生活經驗,抒發自身的感受。

來年我們E&T團隊的其中一大發展方向就是流行歌曲與篇章對讀,透過廣東歌和國語歌,對照DSE指定篇章及各學習階段的建議篇章,以流行文化為切入點營造氛圍,探索文學經典,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希望明年有您與我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