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访深圳市罗湖区百仕达小学后感
今年度E&T的培训主题多探讨AI支援中国语文教学的可能性。当我们注视如何运用AI提升语文教学成效,发掘AI在教学上的可行性,同时,我们亦与前线老师同行,释除老师对引入AI于教学的忧虑。这大半年在港的尝试和发现,不难看到老师热诚的投入大大提升试验的成效,探索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没想到,近月一次访校旅程,让我对引入AI教学注入了新的想法。
这次访校的目的是向深圳市罗湖区百仕达小学的熊佑平校长及中文科老师,分享我们对AI注入教学的意念和构想。百仕达小学为令我们掌握学校中文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能力,熊校长特意安排一写作课节供我们观察。课节由卢江老师教授,课堂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写作主题为“叙事散文:时光的回忆”,期望学生于课堂约四十分钟完成小语段创作。整个教学流程与不少香港教师的写作教学方法相约,大致依据“写作思维训练”过程安排写作活动。
其中最令我得到启发的,就是老师在各教学环节中,刻意预留交流平台,让学生进行“评价与交流”。学生按老师的提问和指导先自行尝试,然后透过“评价与交流”,进行观察及思考,接着再在修改环节中,模仿别人及修正自己的想法,以完善自己的创作。
在进行“评价与交流”前,老师会提供相应的评价“依据”,让学生根据老师指导的方向进行观察、思考,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学生完成评价后,老师亦随即作出“回馈”,以肯定学生评价的方向和想法。
从旁观察,发现学生是身处于一个充满“尝试、观察、模仿与思考”的环境中学习。老师和学生早已把“模仿”视作学习过程的一部份,且习惯在“模仿”前必需经过自己的尝试、观察别人的分享,并透过模仿与思考,把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原意结合,以优化自己的作品。因此,当我们分享引入AI生成功能于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反应是十分正面,认同AI可以大大扩阔了学生可以模仿的“对象”,打破现时只在同侪间或老师提供示例作为模仿的限制。
不少人已提出在资讯大爆发的年代,学生越来越轻易掌握资讯,教学重心应从灌输知识转向教导学生正确掌握及运用知识的方法。此深圳访校之行的分享,不知能否带来我们多一点启发,思考中国语文科的学习,应如何为学生装备好迎接AI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