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思考的足迹 转移教学的重心
记得本年度上学期有数篇分享有关引入AI于教学的文章,大致整理了WISE写作教学模式操作步骤的建议(可参阅“引入AI于教学的实践示例---写作篇一至四”)。透过前线教师上学期的实践和研究团队的观察,发现在进行教学环节“I” (investigate)---透过文本进行查考、验证及评鑑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协助教师掌握学生的真正需要,进行针对性教学。
此外,研究团队一直探讨随着AI的引入,期望令现时的教学重心稍作转移,优化及提升课堂的质素,善用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时间,提升学生后设认知/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on),装备学生迎接AI世代,成为自主学习者。
以下将引用中华基督教会方润华小学谭老师和阿斯玛老师于小六年级试行课堂作为示例,写作题目是“我的珍藏品”,以下将展示“I”教学环节中实践情况:
从以上课堂示例所示,教师不单透过WISE写作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协助写作的工具,更训练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而思考的重点是:我读懂吗?我明白这句子吗?令学生不知不觉中培养这思考习惯,以提升学生的后设认知能力,期望学生日后阅读时,也能透过这方法掌握自己的阅读成效。
备注:由于我们面向二语学习生,因此,先以“句子”为思考单位,但如果学生能力较高,建议老师可以以“段落”为单位。
接着引用香港四邑商工总会新会商会学校黄老师于小六年级试行课堂作为示例,写作题目是“论学校应否设立‘无功课日’”,以下将展示“I”教学环节中实践情况:
从以上课堂示例所示,教师训练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思考重点是除了“我读懂吗?”外,亦因应学生的能力,老师更选择让学生思考“我不懂甚麽?我想知甚麽?”。而当老师利用课堂时间作出即时回馈及跟进,能有助提升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地方的意愿和信心,令教学更能针对学生的需要,提升教学效能。
此外,教师在处理学生“不明白”或“想学”的时候,若选择只提供可寻找答案的“方法”,这样会可更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难题”的能力和习惯,亦有助训练学生的后设认知能力。
本文主要分享WISE写作教学模式的“I”教学环节的优化方案,希望透过辅助工具提醒学生在阅读AI生成语段时需要思考,并透过简单的记录,留下自己思考过程、判断和想法。
期望这次分享,可以引发老师思考,令写作课的重心不单只是完成写作任务,且可以进一步加上价值,善用AI使写作课作为训练学生后设认知能力的场所,以装备学生迎接AI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