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的四个瞬间(二)之情感篇
文/梁志华
前文提到,《论语从小懂:孔子说》的作家和画家,灵活运用不同的手法,刻划孔子温暖善教的形象,把他对弟子的关顾之情表露无馀(见梁志华:绘本阅读的四个瞬间(一)之人物篇)。有教师对以图像为主的绘本兴趣日浓,相信有助多元文化学生跨过阅读的门槛,并希望多介绍以动物为主角的作品,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的薰陶。下面以“熊亮中国绘本”的作品为例,尝试通过“对比”和“细节”两个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些提议。
对比:
(图一取自网络)
看到图一的封面,你的学生可能很快就指出:“我找到对比了,是威风八面的武松,正以长棍捧打老虎,牠可能快要败下阵来呢!”对……且慢,原来此绘本的对比是多层次的,试看下面的图二:
(图二取自熊亮绘本《武松打虎》,图内的方框和繁体字说明为笔者所加,下同)
原来武松和老虎都是胖乎乎的猫咪,而且均参演剧团的著名剧目“武松打虎”。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武松猫并不威风,牠跟正在阅读绘本的小读者(甚至你和我一样),因为生活琐事(例如:赖床、迟到……)而失去方寸。由此可见,对比手法除了可以用在两个人物/角色之间(例如:正、反;强、弱;大、小等),亦可以设定在同一角色的前、后期;台上、台下等不同处境中灵活运用。无论如何,这隻有点忙乱的胖武松猫已已经成功“入屋”,成为小读者“关注”的对象。
究竟两隻胖猫台上的演技逼真吗?牠俩的表演效果如何?(见图三)
(图三取自熊亮绘本《武松打虎》)
两位主角在台上的演出七情上面,完全投入!在阅读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多元文化学生“说一说”他们看到甚麽样的老虎:牠的体型、神情、动作、所掀动的气流/气场等;同工亦可以结合戏剧教学,让学生“演一演”:相比之下,武松的眼神、表情、姿势、武器收藏的位置、膝盖屈曲的方向等——前者的强势与后者的被动,通过戏剧习式的“定格”,可以轻易地表达出来,而学生就“对比”手法的效果亦有鲜活的体验。
细节:
(图四取自熊亮绘本《武松打虎》)
为甚麽作者在主角以外,要在绘本(甚至我们所看的动画)内安排一些小动物的配角?同工可以邀请学生在此绘本中“找一找”……花旦猫、兔子猫、小老鼠等看似毫不起眼的角色,原来一直在故事的前、中、后出现(见图二至四),学生可以由此“想一想”:在每次成功背后,除了个人的付出以外,各位成员的参与,对群体有甚麽意义?而全书结构的线索(各部分的紧密扣连),亦可以于适当的时候,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让学生逐步发现。
慢著,请勿落幕——你可能会问:两隻胖猫在情感方面有甚麽变化?为甚麽老虎猫在成功演出后,主动向最好的朋友武松猫道歉呢?(见图五)
(图五取自熊亮绘本《武松打虎》)
原来老虎猫听到武松猫以下的演后谈:“我武松的本事也不少啊,我从来没有真正打著他。你们仔细看,我一点儿都没碰过他(老虎)。”请原谅笔者我不能剧透太多了,快点到图书馆借阅《武松打虎》吧,或许你和你的学生很快找出以下的答案:究竟武松成功打退的“老虎”是甚麽?
相信同工都希望有延伸参考的书目,我在这里先列出两本:张永德的《童书学与教资源套》(1-3册)和郝广才的《好绘本 如何好》,都是其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