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逸红
上一篇提到在中国语文教育课程指引,学与教策略一章就有提及教师应透过情景创设,运用实物、图像、音乐、影像等等多模态材料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体会角色的遭遇和立场。活动后的问卷环节,有老师问到:如何在文本教学中使用这一方法?
以下会以中一课文《背影》作例子,目标是透过互动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文章中情和事的关系。相信同工备课搜集资料都会知道朱自清的爸爸并不是《背影》表面呈现那么「美好」,文章虽然是透过朱自清与父亲于火车月台告别的情景,表达他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当中抒发的亲恩让人感动;但内文亦多次提到父亲晚年「祸不单行」、「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到底朱家经历过什么,才促成火车站告别这一幕呢?让我们透过以下的互动教学让学生一探究竟。
年级:中一
课时:一节
课文:《背影》
学习目标:了解文中情与事的关系,掌握叙事抒情的手法。
已有知识:阅读课文《背影》,理解文章内容。
参考数据:朱自清散文:笑的历史 父母的责任、Perplexity朱自清父亲的为人
教学活动 | 材料 | |
1 | 阅读相关材料 | AI生成材料:《扬州政坛丑闻:朱鸿钧的不伦之举》 |
2 | 到访朱自清北京的家 | 父亲的信、家具、橘子、紫色大衣 |
3 | 访问朱自清 | 引导问题范例 |
4 | 延伸创作及反思 | 工作纸及反思笔记 |
1)阅读新闻报道
故事由一篇丑闻报道开始。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背影》一文后,相信都会被朱家父子之情感动,同时可能亦会觉得疑惑:朱自清为什么对父亲这么冷漠?朱家「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这时候,老师派发一篇关于朱自清父亲朱鸿钧的丑闻报道,亦可按学生能力考虑分享朱自清的散文《父母的责任》,让学生从另一角度窥探作者的写作背景。
《扬州政坛丑闻:朱鸿钧的不伦之举》是运用AI平台Perplexity生成的文章,我在本年度第一次工作坊分组环节时亦曾介绍过,这个平台最大的优势是会清楚显示数据的来源,教师可以筛选适合的资料去生成你想要的文本,之后再作调整。
Perplexity AI 示例
2)到访朱自清北京的家
学生阅读新闻报道后化身为见习记者,到访朱自清位于北京的家,进入该年代的氛围。
教师可以轻微布置课室,重新摆放桌椅,把课室划分为客厅、睡房、书房等等,投影机可展示AI生成的模拟故居环境,亦可根据课文内容摆放物品:父亲做给他的紫色大衣、橘子、父亲的信
Prompt:民国时期朱自清的故居内部环境,清贫简陋,有桌椅,桌上有书
3)访问朱自清
下一步进入教师入戏,老师饰演朱自清,接待一班见习记者,接受他们的提问,解答的过程可配合问题于家中游走,例如讲到小时候学习情况就可以拿起书桌上的书;讲到父亲的爱时可以拿起紫色大衣或者橘子,让学生透过访问环节了解朱自清过往的家庭背景,从而推敲他写《背影》一文时的心路历程。
访问前,请给予学生时间思考访问问题,老师亦可以按学生程度需要提供几道引导问题,余下部分放手交由学生发挥。透过提问,希望学生能提升听说能力之余,亦能在追问过程中训练高阶思维。
引导问题例子:你小时候跟父亲的关系如何?报道里说的事情是真的吗?父亲亏空公款导致家道中落,你有怨恨他吗?你跟父亲现在的关系如何?你在文章里写道「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是什么意思?
4)延伸创作
访问后,学生可分组讨论并整理资料,按学生的学习取向及能力完成延伸创作,以此作品为整个活动的评估工具:
你是醒徐日报的记者,请于朱自清的访问后写一篇专访,站在朱自清的角度写出身为儿子的感受。 |
你是副刊记者,父亲节快到了,请搜集其他跟《背影》的故事相关的父子情故事写一篇专题报道,表扬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孝亲」。 |
你是家庭关系专家,请以文字或者口头方式跟朱自清分享你的想法以调解他与父亲的关系,提出对至亲表达关怀的建议。 |
活动结束后,建议安排自由讨论时间让学生分享感受,亦可反思如果再有机会,当中有哪些部份可以做得更好;教师亦可以按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下次再作调整。
一节课时,整个教学活动已涉及了读写听说四个部分,准备功夫亦不多,感谢AI的出现,很多教具都可以交由科技处理。如时间或物资不足,第二部份可酌量调节。希望各位老师能以这个教学例子为起步,透过互动剧场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经历,拉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距离,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