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启发学生寻找写作的意义
11/11/2024

 

2024/25年度第二次教师专业培训活动花絮(上)

 

「旋律中的世界观:从生活提取灵感,启发学生的创作之路」是本年度第二次教师专业培训活动主题,已于2024年11月2日顺利完成。活动主要分为专题分享和工作坊两个环节,是次专题分享特意邀请两位流行文化工作者---著名填词人陈咏谦先生和媒体工作者及专栏作家游大东先生,亲身到场与老师分享和交流。

 

 

由教育局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邱霖业先生代表港大团队致送纪念品予著名填词人陈咏谦先生和媒体工作者及专栏作家游大东先生

 

两位嘉宾以轻松对谈的方式讲述自己「学中文」和在职场上「用中文」的点滴,令在场的老师们得到不少启发。现分享其中令笔者较为深刻且期望可以尝式作出改变的:

 

一、读者意识

嘉宾提出尝试多提醒学生,要为读者(老师)着想,先想想大部份人的作品会是怎样,然后想一个「与众不同」的,让老师阅读你的作品时感到有趣。是的!是让读者(老师)「感到有趣」,而不是让老师多给予分数。

 

二、不必追求每次都完美

嘉宾分享在职涯中也曾试过因想追求完美而感到压力,所以鼓励老师在陪伴学生创作时,可以「不要要求每次下笔所写的,都是佳品!」笔者认为这想法对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华人社会,教师怎可以让学生交出一篇不完美、不完整的作品呢?大概这亦是学生普遍怕写作的原因吧,因为学生纵然当下有想法、有感受,但下笔时一想到读者(老师)手持着一个个框架来量度自己的作品时,便会变得不想写、不愿写……

 

单单以上两个分享,就让我们重新思考学生动笔「写作」的意义。还记得十月份第一次教师专业培训活动中提出ALPHA世代正面临的挑战和期望,现今学生足不出户,看似便能知「天下事」,但大多是零零碎碎的资讯,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在这样的大环境,学生能否有意愿、有能力成为表达真我的人呢?

 

作为教育前线工作者,我们可以珍惜每次与学生真真实实的接触,多鼓励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和感受。在生活中培养创作的乐趣,从中多了解自己,更透过作品与人交流,寻找共鸣。就让我们暂时搁下用以进行筛选的写作评核要求,在学生身边创设一个安全、愿意聆听的环境,培育学生成为习惯观察、乐于思考/感受、善于表达的下一代。

 

下期将继续分享第二次教师专业培训工作坊环节花絮,分享港大团队透过体验式活动,让教师代入学生角色,尝试多模态写作活动,亲身感受写作教学的多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