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回应Alpha世代学习需要的多模态教学
02/12/2024

 

2024/25年度第二次教师专业培训活动花絮(下)

 

本年度第二次教师专业培训「旋律中的世界观:从生活提取灵感,启发学生的创作之路」的第二个环节是工作坊。港大团队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陈匡正女士先引用近年一些「历届文凭试中文试卷二作文题目」以及部份考评局对考生表现分析来展示香港教师与学生在写作教学上正面对的困境。上文提及创作源于「生活」,但面对公开考试的学生,大多是十多岁的年轻少年,究竟有多少人生阅历来跟大家「借物(景)抒情」、「借事说理」?

 

 

就上述的困难,专题嘉宾---填词人陈咏谦先生曾分享自己得到一位老师的启发,鼓励他「多阅读」别人(名家)的故事,尤其散文,从文章看别人的经历、想法、角度……借用别人的分享来扩阔自己的眼界、视野,以丰富个人的阅历。

 

除了透过阅读文本来积累写作的材料,港大团队今次特意设计体验式活动工作坊,让教师代入学生角色,在港大校园游走,期望与老师们一同拓宽写作经验,尝试利用现今世代不同的创意媒介,进行多模态写作活动:

 

 

完成整个体验活动后,老师转换成「教师」身份,重新回想整个体验活动的经历,当中有不少老师认为日后可以尝试加入不同的创作媒介于教学,以协助学生代入情境,连系个人生活经验,提取更多写作的灵感和材料。

 

当日活动时间紧凑,现借用POE帮忙,作简单的统计和分类,比较老师在体验活动前、后输入的主题及用语,以AI的角度总结一下当日的成果:

 

 

POE的总结是:

总结比较

  1. 反思:仍然是重要的主题,显示出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深刻思考。
  2. 委屈/共情/理解:补充资料中强调了情感的变化,从委屈到理解的过程。
  3. 情感/情绪:在两者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显示出情感的多样性。
  4. 老师/教诲:反映了师生关系对学生情感和成长的影响。

整体而言,补充资料中情感和校园经历的深度有所增强。主题依然集中在情感、反思和人际关系上,显示出学生在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和内心挣扎。

 

小结

体验活动时间有限,只有短短二十多分钟,老师们就尝试用不同的创作媒介刺激思考,丰富创作内容。体验活动过后,应该有不少老师会发现我们团队实在是「抛砖引玉」,期望老师在体验活动中得到一些感悟和发现,启动各位老师的专业判断,把这些经验经过筛选、重整、延伸,提炼后注入教育现场,以优化/强化现有的教学安排。期待我们到校合作时,能把这些体会一一具体地实践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