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与创作不可分割”‥‥‥那,该在哪找道具?
图片﹕50年代办公室 中央社记者林宏翰洛杉矶摄 图片﹕GOOGLE办公室
2024年,是疫症过后世界复甦的年份﹔是中国人皆喜欢的龙年﹔是地壳变动频繁的一年‥‥‥四季如常,人面刹那改变,或人或情,也似乎无法保有。创作必须之于生活,如果世情变幻如此仓促,我们又忙于埋首虚拟世界,怎样好好记下眼前点滴,然后跃然于纸?
学生们每每诟病作文题目脱离现实﹕《我的志愿》回首连工种也绝迹了﹔《旧日的美好》今天都变了寸金呎土﹔《我最想寻回的一件玩具》已是明日黄花,连不上线要被取代了‥‥‥课堂常说的“五感”现在只成了“一感”------“动感”,没有动感,一分钟REELS也熬不过去,说“道具与创作不可分割”,现在的道具都是虚拟的嘛,要甚麽拟甚麽,不是一大进步吗?可是为甚麽出来的文章都平白无痒,或是无病呻吟?
是时候重启现实了﹗哲人“道在屎溺”,我们“道具在街角”﹗
知道香港有多少处历史建筑吗?它们很多都座落上中环一带,街角一转转出千百年历史,转出千锤百鍊的优雅,都是真切有生命,有过去,有温度的存在。走进去,你会得到无法拟想的“道具”,一草一木,半椅角桌,盛载著多少过去与承传。《我的志愿》不再写人力车夫工匠木匠,走进人力车停泊遗址,路过鲁班先师庙,却得到生命前进的启发﹕志愿梦想,不都是推动人类向前踏步的原始力量吗?20年代与22世纪,职业变了,初心未变﹔《旧日的美好》成了让大众门轻歎的高尚住宅区,保育留下的片瓦是土地留下来的真切﹕旧日会过去,美好总能留下来,快乐平安是一代一代人珍而重之的期盼与坚持﹔《我最想寻回的一年玩具》被一系列的晶片与显示屏取代,铁甲万能侠美少女战士甫出场粉丝即争相抢购﹕玩具喜好会变迁,好奇心对世界兴趣不迭,童心仍是人类创意的主要来源‥‥‥
随著本港与内地交流日益频繁,教师越发有意识地将中华文化、乡土情怀、国家历史融入学校教育,更多的昔日、更多的昨天该为学子们出土,不论本地或是多元文化学生,教师皆可藉香港珍贵的历史建筑、地区故事、人文积累作为写作道具与养份,以香港历史建筑为例供同工参考﹕
當寫作再不是學生口中的「虛無飄渺」,內容就有進步空間﹔當找尋「道具」是生活習慣,寫作對象就不再單一。
图片来源:香港大学网页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