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道具與創作不可分割」‥‥‥那,該在哪找道具?
25/04/2024

 

「道具與創作不可分割」‥‥‥那,該在哪找道具?

圖片﹕50年代辦公室  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攝                         圖片﹕GOOGLE辦公室

2024年,是疫症過後世界復甦的年份﹔是中國人皆喜歡的龍年﹔是地殼變動頻繁的一年‥‥‥四季如常,人面剎那改變,或人或情,也似乎無法保有。創作必須之於生活,如果世情變幻如此倉促,我們又忙於埋首虛擬世界,怎樣好好記下眼前點滴,然後躍然於紙?

學生們每每詬病作文題目脫離現實﹕《我的志願》回首連工種也絕跡了﹔《舊日的美好》今天都變了寸金呎土﹔《我最想尋回的一件玩具》已是明日黃花,連不上線要被取代了‥‥‥課堂常說的「五感」現在只成了「一感」------「動感」,沒有動感,一分鐘REELS也熬不過去,說「道具與創作不可分割」,現在的道具都是虛擬的嘛,要甚麼擬甚麼,不是一大進步嗎?可是為甚麼出來的文章都平白無癢,或是無病呻吟?

是時候重啟現實了﹗哲人「道在屎溺」,我們「道具在街角」﹗

知道香港有多少處歷史建築嗎?它們很多都座落上中環一帶,街角一轉轉出千百年歷史,轉出千錘百鍊的優雅,都是真切有生命,有過去,有溫度的存在。走進去,你會得到無法擬想的「道具」,一草一木,半椅角桌,盛載著多少過去與承傳。《我的志願》不再寫人力車夫工匠木匠,走進人力車停泊遺址,路過魯班先師廟,卻得到生命前進的啟發﹕志願夢想,不都是推動人類向前踏步的原始力量嗎?20年代與22世紀,職業變了,初心未變﹔《舊日的美好》成了讓大眾門輕歎的高尚住宅區,保育留下的片瓦是土地留下來的真切﹕舊日會過去,美好總能留下來,快樂平安是一代一代人珍而重之的期盼與堅持﹔《我最想尋回的一年玩具》被一系列的晶片與顯示屏取代,鐵甲萬能俠美少女戰士甫出場粉絲即爭相搶購﹕玩具喜好會變遷,好奇心對世界興趣不迭,童心仍是人類創意的主要來源‥‥‥

隨著本港與內地交流日益頻繁,教師越發有意識地將中華文化、鄉土情懷、國家歷史融入學校教育,更多的昔日、更多的昨天該為學子們出土,不論本地或是多元文化學生,教師皆可藉香港珍貴的歷史建築、地區故事、人文積累作為寫作道具與養份,以香港歷史建築為例供同工參考﹕

當寫作再不是學生口中的「虛無飄渺」,內容就有進步空間﹔當找尋「道具」是生活習慣,寫作對象就不再單一。

                                  圖片﹕香港大學網頁                                                           圖片﹕Minghon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423799

圖片﹕https://photoblog.hk/24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