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香港与各地联通接轨日益频繁,香港人口结构产生不少变化。多元文化学生就学于本地学校的比例逐年提高。近几年的施政报告皆特别强调学校必须提供更多以多元文化学生为目标的适切支援,尤其是中文学习方面的学与教。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自2006年开始专注多元学生中文教育研究,至今积累了十余年多元文化学生中文教与学的经验。是年特别设立多元文化学生中文教学奖,进一步为香港多元文化学生的中文教与学尽一份心力
多元文化学生中文教学奖
多元文化学生中文教学推荐奖
*配合本奖成立目的,获奖教师将获邀担任本奖推广大使,为多元文化背景学生中文教育提供交流学习专业分享*
2023-24年度多元文化学生中文教学奖已圆满结束。参与者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跨文化交流和互相启发,丰富了学习体验。感谢所有参与者的热情和付出,他们为多元文化中文教学带来了令人惊艳的成果!
很多小数族裔学生虽然在香港土生土长,但由于家人都是与自己族群聚居,接触香港中国文化的机会很少,对于中国风建筑不了解。过去几个月的访校活动中,我发现各学校社区都存在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例如新界有围村、高塔、炮台等,市区也有各式庙宇,各区公园里的凉亭和石桥也是古色古香的代表。上次第二次讲座冯心颖博士从饮食文化入手,这次我尝试从建筑入手,加入AI做辅助,以元朗区的作例子,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从中华文化延伸至多元文化。
活动分为三个部份,包括前置输入、校外参观、后置输出。第一部份是在课室里的前置输入教学,我用POE帮我写了一篇公园游记例文让学生阅读,重温上次冯博士跟大家分享过的序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老师亦可准备各国的建筑物图片制作工作纸,让学生观察不同国家的建筑物有什么分别以作对比,例如西方庭院的凉亭和中国的凉亭;日本的花园和中国的花园、回教的塔和中国的塔等等。
第二部分来到校外参观,到访学校附近的元朗公园,实地欣赏香港其中一个充满中国特色的公园,了解当中的文化源头和设计概念。到达公园后先派发公园地图。学生分组后用5分钟时间自行决定出游览路线,并向老师汇报,目的是让学生有话语权和选择权,从而提升学习拥有感。
p>
学生需要自行看地图带领负责老师参观景点,再完成工作纸上的问题。学生需对比工作纸上其他国家的建筑物图片,从中国文化特色连系到各国建筑特色,希望学生能简单说出当中的分别,例如桥上的图案是什么;高塔的形状是什么等等,为之后的写作任务作准备。老师亦可简单介绍建筑设计背后的原因,例如高塔是为了接近神明,鲤鱼象征吉利和年年有余等。
及后,学生拿着自己完成的参观工作纸回到课室就来到活动的第三部分的后置写作任务。这次我尝试在写作任务中加入AI元素,而并不是直接仿写游记。我知道不是每间学校都已经开始在教学使用AI工具,所以这次我准备了两个版本的教学设计,但由于篇幅所限,加入AI以及不用AI两个版本的写作教学设计将于下周仔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