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一個人
歡迎來到非華語教師線上社群!
歡迎來到非華語教師線上社群!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本年度「賦權授能銜接向上」計劃近日已開展至尾聲階段,包括繼續到校支援、開展觀課、議課等授業研究工作;以及拓展線上教師社群,凝聚香港非華語教師,促進教師間專業交流和分享。在未來兩星期,我們將會分享及回顧有關同儕學習及教師專業社群成立的概念。
較早前的文章曾提及,香港教師在教學路上長久以來都是孤軍作戰。誠然,香港教師的教學工作長期都「各自為政」;教師之間在教學上互不干涉,加上觀課少不免與考績掛勾,因此學校及教師間也較難提及或實行協作教學;再加上日益繁重的行政工作及近年疫情對實體課堂的不穩定性,以致教師們對教學研究、或只是更完善自己的教學均覺得有心無力。
事實上,不論在理論及實踐的角度均認為,教師間互相觀課可以令參與教師在短時間內學習到其他教師的長處;而在觀摩過程中,教師對教學情景的考察,加上思考和分析判斷,有助豐富自己的專業內涵,反思及探索如何改進教學技巧和課題的施教方式等等。因此要打破單講獨教的傳統,達至知識型社會下「優質教學」的需要,教師必須考慮透過團隊合作去達成目標。以下將簡單回顧兩個概念:「同儕」和「學院式的關係」。
「同儕」概念源於教練法先導者Joyce and Showers (1981) 提出的「同儕教練」(Peer Coaching)概念,泛指一起工作的同事,以夥伴形式共同反思和研習教學工作。在學校環境下,「同儕教練」概念則為「觀摩教學」的一種,建基於教師互助及開放課室,進行互相觀課及評析的教學活動。值得留意的是,「同儕教練」是一種自發,基於互助互信和共同興趣的專業研習活動;重視小組團隊的互惠互助的功能,通過觀摩、分享、協作、研究、討論等等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完善。當「同僚教練」的概念應用在教師專業發展身上時,會加入協作元素,以及在現代延伸至同儕觀課、同儕分享等耳熟能詳的培訓用詞。
至於在持續專業發展方面,在一般同事關係之上,教師團隊如能維持「學院式的關係」(Collegial Relationship)則更能推動互相推動學習、熱切分享的文化。「學院式的關係」是社會建構學習理論的延伸,說明了知識建構、發展及內化是人際間互動的成果。有別於一般工作上的合作,教師之間如能維持學院式關係,有助推動不同的協作學習行為,包括談論他們的教學實踐;互相觀課;共同設計教學和互相教導等(Lovett & Gilmore, 2003)。呼應上段同儕的概念,每位教師在協作學習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彼此都能成為別人的導師,而此同儕指導的能力,在協作文化中被視為教學能量的最高指標。
在現今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已不能再留在獨教的年代。教師要適應團隊協作,除了是一個不斷學習、總結經驗的過程外,更重要是有一個自我學習的突破和改變的過程。因此,本計劃一直以同儕的角度,協助老師體驗當中在教學上的增長以及與人分享教學經驗的好處。至於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如何有效地繼續協作,下回會探討教師專業社群的概念,並由此出發至教師線上社群的應用。
參考資料
[1] Joyce, B. R., & Showers, B. (1981). Transfer of training: The contribution of “coach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163(2), 163-172.
[2] Lovett, S., & Gilmore, A. (2003). Teachers’ learning journeys: The quality learning circle as a model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4(2), 18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