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一個人

歡迎來到非華語教師線上社群!

歡迎來到非華語教師線上社群!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已複製鏈結
突破寫作難點 走出「以讀帶寫」迷思(上)
27/04/2023

 

難點

普遍前線老師都曾指出非華語學生在寫作課上出現重重困難,包括學生多表現出詞彙量薄弱、句子不通順、難以組句成段等。

其次,亦有老師會指出學生普遍不願寫中文,平日亦不願說中文。

因此,無論小學或中學,老師在設計寫作課時會提供不同的支援,讓學生能順利完成寫作任務,包括供詞、供句,甚至供段填充,務求讓非華語學生能趕上主流生的進度,完成功課。但不少老師會慢慢發現,這樣並不但未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更甚的是令不少非華語學生對中文寫作產生抗拒之感,令學生不願寫中文的情況更為惡化。

究竟如何應付這個難點?「以讀帶寫」是否一個可行的出路?

以讀帶寫

普遍而言,「以讀帶寫」意指是借閱讀材料或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即讓學生從閱讀過程中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如詞彙、句式、修辭手法、寫作手法、佈局謀篇等,在寫作時能進行模仿、參考。

因此,過往十數年間,不少學校提倡「以讀帶寫」,利用「範文」幫助學生進行仿寫,讓學生從中掌握不同的文章結構、佈局等。

但成效如何?第一個疑問應是「範文」的適切度,「範文」是否有效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

其二是學生是否有能力從範文中學習(模仿)與寫作相關的學習點,且進一步遷移至寫作任務上?若寫作課堂時間有限,老師要還要花時間教範文,划算嗎?最後,面向非華語學生,方法需要調適嗎?

特別是面對多元文化學生寫作教學的困難,我們將為同工分享兩種「以讀帶寫」的模式,今天是第一種。

第一種模式是針對學生寫作動機低落,學生面對預設的寫作任務,很多時會出現「無話想說」的情況;第二種模式的焦點則是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在「想說話」時,有能力運用中文傳情達意。

模式一 「以讀帶寫」(內容與情境)

模式一的重點在於引發學生「有話想說」,透過先說話分享,之後再慢慢提供框架等輔助,讓學生的語言能力提昇,並進行語言訓練。

示例

記錄框架(板書)

句子提示

(粗體:鼓勵學生參考使用)

 

模式一實踐及操作皆不困難,同工可於課堂小試牛刀,下星期再為各位分享第二種模式,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