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多元文化學生學習白話文的的難點之一在於晦澀難懂的詞句和隱晦的情感表達,因而需要有趣的活動幫助閲讀理解。是次同老師分享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羅嘉怡博士和祁永華博士的團隊研究成果——「角色扮演」(Role Play)的教學策略,將戲劇活動融合課堂教學,綜合提高多元文化學生中文聽説讀寫能力。
「角色扮演」(Role Play)是「戲劇教學法」的教學策略之一,即運用戲劇活動創造語言學習的互動環境,學生通過扮演人物角色,複述或設計篇章中人物對話和運用多模態(例如身體動作),練習中文口語能力和發展聆聽能力。現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教學示例,同老師分享如何在課堂中運用「角色扮演」,操作過程如圖所示。
「角色扮演」的第一步就是創設情境。多元文化學生受困於白話文晦澀難懂的文字,難以理解文章内容。創設情境可通過確定關鍵情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老師可以創設不同情境並將學生異質分組分到不同情境中。像是《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可根據事件發生順序將文章拆分為六個情節(如圖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如若文本是描述一則故事,那麽創設的情境可運用「時間-地點-人物」或「起因-經過-結果」等描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句式表達。
「角色扮演」的第二步就是學生討論和表演。學生討論即是請每組學生按照情境設計,分配角色、討論演繹方式、籌備演出並演繹情境。老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應給予一些「鷹架」,提高討論的效用。例如,老師可在工作紙中加入角色設計、表達方式、人物心境等線索。以情境二「英子賴床不起」為例,可設計小組討論的工作紙如圖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老師應鼓勵每位學生都參與劇作的討論和演出。像是《爸爸的花兒落了》中的情境一僅出現三個角色:「英子」、「爸爸」和「媽媽」,老師可引導學生再設立「導演」、「編劇」、「道具師」等角色,提高每位學生的課堂參與。
學生表演是「角色扮演」教學策略的核心。多元文化學生樂於表達自己,卻受困有限的表達方式不能自我表達。因此,老師可鼓勵學生用多模態的表達方式讓不同水準的多元文化學生參與活動,自我表達。像是表情、語氣、身體語言等。
「角色扮演」的第三步就是老師提問和總結。每組演出完成後,老師可提問篇章內容、英子和爸爸的情感變化。並著能力較弱的多元文化學生説出情感詞,著能力較強的多元文化學生板書情感詞,提高學生詞匯量積累。在這過程中,能力較強的多元文化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和情境演繹,表達想法,獲得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學習動機;能力較弱的多元文化學生則能練習到中文聽説能力,並通過榜樣學習,積累了詞匯量和加深篇章理解。
「角色扮演」的教學策略將有趣的戲劇活動融入白話文教學中,能幫助不同程度的多元文化學生理解篇章和人物心境變化,發展認知和聽説讀寫能力,提高學習動機和課堂參與度。E&T團隊會在未來持續提供相關資訊,同老師們一起支援多元文化學生的中文學習!
參考文獻
[1]羅嘉怡(2017)。探究閱讀理論和座談會對提升小四學生中國語文閱讀學習的成效。見劉振偉(主編),《理解與對話:全球化語境下語言與文學教育》,頁249-259。淅江:淅江大學出版社。
[2]羅嘉怡、胡寶秀、祁永華、鄧啟麟(2019)。應用戲劇教學法幫助中文第二語言學生有效學習的實證研究:初探與啟發。見羅嘉怡、巢偉儀、岑紹基、祁永華(主編),《多語言、多文化環境下的中國語文教育:理論與實踐》,頁87-102。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