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專欄區
已複製鏈結
香港文化之動脚學習
12/10/2023

 

上回講到,教師善用「體驗式學習」,拓寬學生對不同社區、人情的認識。(見梁志華:〈香港文化之手中體驗〉)你可能會問,那對於學生求學、居住——每天生活的地方和文化,他們又是否有深入的了解?

此外,如何超越社區和一所學校的限制,發揮「1+1>2」的效果,讓華語、非華語學生結伴學習,實踐共融,一同對香港文化有獨特的學習經歷呢?對於以上種種,教師又是否有學與教的攻略呢?當然有!

位於港島東區(筲箕灣)的男校,教師邀請一所同樣位於港島東區(柴灣)的女校教師和著名作家劉偉成博士合作,推展「結伴考察社區,重尋豐沛文化──港島東區文化漫遊」計劃(見圖一),讓兩校學生(包括華語和非華語)在學習課題(圍繞學校社區又超越學校社區)、學習方式(既動腳又動腦)和學習伙伴(男生和女生在觀察和思考各有強項和優勢)都有新鮮的體驗。

(圖一由慈幼英文學校借出,特此鳴謝)

兩校除了同樣位於港島東區,其實有不少相同點,包括:辦學團體同為天主教修會、學校在「全方位學習」有試行經驗(例如:曾配合生命教育的主題,帶領學生到墳地考察;教師對「文學散步」很感興趣)等。經過跟支援人員和導賞作家的討論之後,港島東區文化漫遊的「考察焦點」很快就定下來了——「港島東區『先人、神、人的居所』(包括:現在和昔日)」。

以「居所」——即衣食住行中的「住」——為考察焦點,那究竟包括哪些具體的考察對象呢?

「先人」的居所是柴灣墳場與相關的文學文本;「神」的居所指的是柴灣天主教「海星堂」內外的建築設計、筲箕灣東大街「天后廟」的外部建築特色(考察前已徵得華語和非華語學生家長的同意)。

那「人」的居所呢?

你知道柴灣的「華廈邨」活化前,是香港第一代的工業大廈嗎?現在大廈的展覽空間,這邊廂仍然陳列金庸的武俠小說/查良鏞在港島東區主編知識份子報章的資料;那邊廂,櫥窗內展出的「西瓜波」,喚起香港工業起飛時期的一段記憶和歷史(見圖二)。

(圖二由作家劉偉成博士借出,特此鳴謝)

 

人的居所,當然還包括筲箕灣的「明華大廈」(經過重建後現在拔地而起的兩所新建築)、「羅屋民俗館」(法定古蹟,建於十八世紀的客家古村屋)。還有甚麼呢?教師的創意永遠為我們提供源源不絕的點子——還有那些已經不存在的人的居所——筲箕灣避風塘以往的艇戶!因此,「水上人」的故事,又給納入成為《導賞手冊》內的學與教資源。(見圖三)

(圖三由作家劉偉成博士借出,特此鳴謝)

在考察後的延伸活動——「聯校作家分享會」中,作家、教師和學生(華語和非華語)同台觀摩,彼此分享自己在考察活動中的觀察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學生重新發現和感悟社區內豐厚的人文資源和文化內涵。

教師在設計此考察活動時,其實亦對應「語文的人文性」(價值觀和態度):社區與香港結連——無論是在沙士,抑或新冠肺炎期間,筲箕灣渡假村均曾用作隔離之用。可以說,港島東區在不同時期,均作出了貢獻,連結了社區,於艱難時期從未缺席。於此,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地方和文化,的確有不一樣的了解。

你可能對全方位學習的效果開始有興趣了,在下一星期,我們再看看教師如何連結全方位學習和中華文化,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