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鏈結
告別憂慮,勇闖教學新領域——讀《AI賦能新學力》(三)
17/02/2025

 

文/梁志華

 

憂慮,一種在教學生涯中似遠還近的感受。

 

初逢憂慮——疫情與反覆停課的起伏高低

 

五年前開始的疫情與它的影響,是否記憶猶新?突如其來的感染危機和停課,為學與教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學校要緊急應變,分階段採用不同模式的線上學習(上載學習材料 --> 錄製教學影片 --> 實時線上課堂等),師生都要花好一段時間才能逐步跟上突變的節奏。到恢復半天回校實體上課,惟疫情的反覆,讓「混合式學習」成為學與教的「新常態」。

 

同工都擔憂學生學習受到影響,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策劃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2022」(PISA 2022)研究結果,仿佛印證此擔憂:PISA 2022評估時,我們正從第五波疫情中復元,當時本地中學祇維持半日授課,而香港學生的母語閱讀能力,排名的確由第4下跌至第11位,成績從524分下降至500分。[1]

 

不同學校應對停課的方法可以總結很多經驗,惟《AI賦能新學力》的作者薩曼・可汗,早在20年前開始探索「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的經歷,或許可以促進反思。例如,一些在翻轉教室起步較早的香港學校和同工,在帶領學生以混合式學習應對在家學習時,相對似較易適應。

 

加倍憂慮——橫空出世的生成式AI加速學與教的變化

 

來到2022年,想不到在年底橫空出世的ChatGPT,為人類社會和學與教模式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我們會憂慮嗎?當然會!下面列舉一些學生可能受到「負面」影響的擔憂,包括:在AI輔助之下,學生會否變得怠惰?變得不主動學習?對可能有偏頗或不完全正確的答案(「AI幻覺」)未能慎思明辨?一旦AI犯錯會否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還有更嚴重的:如何避免學生利用AI作弊?

 

那教師自身的憂慮呢?教學以往曾給視為極為穩定的專業,惟踏進21世紀,教學跟其他專業一樣,同樣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洗禮和衝擊。部分同工可能擔憂:在不確定的未來和複雜的變化中(VUCA時代),教師可以如何自處?我們的教學技能會給認為不合時宜嗎?我們會否遭AI取代?甚至因為在教育專業中引入AI以致最終失業?

 

直面憂慮——回溯過往克服挑戰的經驗

 

上述的憂慮都十分真實,正如我們都曾經歷沙士、新冠疫情的挑戰,但是在學校和家長的支持、同工之間以至學生的合作之下,我們不是跟學生一步一腳印地恢復過來嗎?

 

面對科技和教學的最新發展,或許有部分人選擇避而不談「房間裏的大象」;惟在另一邊廂,有不少同工正積極探索如何結合AI,嘗試為學與教帶來正面的幫助,例如:有同工結合個人的優勢,運用嫻熟的提問技巧,協助學生寫出給AI愈加具體的「提示詞」(prompt),以「『問學』建構『學問』」,促進人(教師)與人(學生);人(學生)與機(AI、學習內容)的多向互動,既讓學生邁向成為更好學習者的目標,又提升教師的教學專業能力。類似的努力正在不同的教學場景發生。

 

撰寫此文時,腦海中浮現出以往學懂踏單車的情景:理論和頭腦的認知固然有幫助,但最重要的是兩個字——實踐!或許在嘗試新事物過程中,我們都會跌跌碰碰,經歷高低起伏,惟幾經嘗試,終於取得平衡!——在那一刻,踏單車成為我們的技能,而且日漸內化——就讓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AI,朝適合學生學習需要與教師教學風格平衡的目標邁進!

 

(圖一取自網絡)

 

告別憂慮——勇闖教學的新領域

 

如何協助學生配合21世紀社會和未來職場的需要,是師生和家長都關注的課題。上引PISA的主辦單位OECD教育與技能總監Andreas Schleicher表示:「要在PISA中取得佳績,學生必須能夠從他們已知的事物中進行推斷跨主題地思考有創意地將知識應用於全新的情景中,並展現有效的學習技巧。」薩曼・可汗亦認為:「學會如何與生成式AI協作。要創造任何新事物,就必須知道如何整合各個部分,並了解它們如何運作。」其實應用知識、整合知識、(跟人與機)協作的能力,不正是我們過去一直發展學生、甚至發展我們自己的重要能力嗎?

 

作者認為:「未來最成功的學生,將是懂得使用AI建立不同概念之間的關聯,並發展出想法的人。」

 

來到此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令我印象尤深的是此書的英文書題:Brave New Words——我們正見證前線同工在教學實踐中結合科技,展現孜孜探索新領域的努力和成果,為你我的勇氣喝采

 

 

[1] 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cuhk-announces-the-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pisa-2022-results-hong-kong-students-excel-globally-amid-covid-19-challenges/